第五十章(第2/3页)

入贡队伍离开,送粮队的其他人也陆续启程,先后返回西都城。随着人员离去,新城一下变得空旷,相比之前显得冷清,城内的居民都有些不太习惯。

活下来的刺客终于见到郅玄。

不同于他们的预想,郅玄没打算让他们指认密氏,而是要他们认下偷窃玉环的罪名,并派人送他们回西都城。

三人不算多聪明,倒也没蠢笨到底。

郅玄的目的摆明不是要扳倒密氏兄弟,而是要利用他们让密氏丢脸。

在一切遵循礼仪的时代,一氏一姓的名声有多么重要自然不必提。

如果密氏兄弟吞下这个苦果,就要背上无法管束从属的名声,家族也会蒙羞。

如果恼羞成怒杀了他们,凡是猜到内情的人,还有谁会继续死心塌地为他们效忠?或许有,但多数人心中都会打上问号,怀疑万一自己也有遇到相同情况的一天,会不会像他们一样被轻易舍弃。

三名刺客知道自己前路难测,回到西城城后,可能生也可能死。即使侥幸活下来,今后的日子也绝不会好过。

可他们有别的的选择吗?

显然没有。

公子玄没有将他们千刀万剐,没有让他们被雷劈死已经是大发慈悲。就算利用又如何,他们宁可被利用也不想被雷劈。

他们不怕死,但怎么死总有区别。

在亲眼目睹同伴被雷劈死的惨状后,三人面对郅玄时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

“罪人谨遵公子命令!”

想清楚之后,三人伏身在地,作出相同的选择。

郅玄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当日就下达命令,安排人手送他们回西都城。

“入城后大张旗鼓,务必令众人知晓。”

府令深谙郅玄的意图,召来的都是专精此道的属民。这些人能言善道唇齿伶俐,且对郅玄忠心耿耿,百分百能完成任务。

在离开之前,郅玄让人给三名刺客各送一金,并赏赐丰盛的饭食。

侍人摆出的器皿堆满桌子,明显超出三人能享用的规格,令三人受宠若惊,只觉一腔热血冲头,竟然伏身在地,大哭道:“公子玄这般待我,实是悔不当初,愿为公子效死!”

事实上,郅玄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看在三人很识时务,决定发一次善心,让厨下多准备一些菜,尽量丰盛一些。

负责厨房的侍人谨遵命令,公子让多准备就多准备,到最后超出数量,也只能一起送上。

虽说食器都是木盘木碗,没有逾越之处。但菜肴的数量之多,寻常国人都难得一见。

三人认为自己受到尊重,这比密纪的承诺更让他们感动,由此才出现以上举动。

郅玄听到侍人禀报,不是很明白三人的脑回路。

府令却深以为然,道:“其为罪人,受如此礼遇,感激公子理所应当。”

因为礼仪不周开打灭国战的时代,这就是常态。

郅玄挠挠下巴,见府令一副理应如此却对三人颇为嫌弃的样子,决定什么都不说,以沉默保持人设。

三人用过一餐饱饭,隔日就随队伍出发。

三人的行动不再是被迫,而是全部出于自愿。他们也不再想着设法保命,必要时,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血感激郅玄的礼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不敢称士,但也是顶天立地的昂藏之躯。能以性命回报公子玄的礼遇,他们死得其所!

在被送出公子府时,三人跪地向郅玄叩首。这样的大礼,别说公子和氏族,连国君都很少领受。

看到三人脸上的激动和热切,郅玄愈发不明白他们的想法。

这是古代版的斯德哥尔摩?

好像又不对。

实在想不明白,郅玄索性不再去想,交代领队一切照计划进行,就转身返回书房,准备给赵颢写信,商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他已经想明白,不管今后有什么麻烦,眼前的筹码必须抓住。

密氏兄弟的行动提醒了他,无论明面还是潜在的敌人都不会给他充裕的时间,让他从容发展,直至壮大实力羽翼丰满。

要想破局,他唯有借势。

赵颢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铺开竹简,郅玄拿起刀笔,沉吟片刻开始落笔。

两人约定在秋收后会面,如今几件大事解决,开荒正在计划中,刚好有时间离开封地同对方见上一面。

和之前不同,郅玄不再想着解释清楚误会,而是准备向对方借势。他很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几桩人情没白送,正好用来联络感情。

郅玄在信中写明希望两人能尽快会面,地点可以定在两国交界,随地就很不错。

该处比邻郊地,曾为一小诸侯国都城。后遇战乱,城池在烈火中荡然无存,诸侯国灭亡,随就成为无主之地。

多年过去,随地仍是荒无人烟,连野人和草原部落都不愿意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