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第2/2页)

谢舒此话一出,虞楚息立刻明白过来,他轻轻一笑道:“恩,你尽管去做便是。”

*

过几日,翰林院《京都地理志》一书落成,奏报上去,庆帝翻阅之后,大为满意,询问众人该如何封赏。

朝中大臣顿时心思活络开了,谁不知道翰林院是最清贵的地方,庆帝又有意扶持,从翰林院出来的都升迁极快。

一般来说,翰林院当了几年编修,又有一些功绩的话,给的官职都不低,而此次庆帝明显是想要提拔谢舒、孔修、高义几人。

这三人中尤以谢舒最惹人注目,虽说自从谢舒进了翰林院后,便潜心著书,一直以来,规规矩矩,又不参与党争,找不到任何错处。

可他到底是寒门,世家怎么可能放任他下去?

至于孔修之前和卢家结亲不成,之后见势不对,孔修的婚事便无限蹉跎,被孔修之母好一顿抱怨,传出去之后,卢家也十分恼怒。这没能结亲,反倒结仇的事情让这位曾经闻名京城的才子一再成为笑谈,所以当下也无人想为他美言。

高义则平平无奇,更没什么根底。

因此庆帝此话一出,底下的朝中大臣三三两两说了些闲散的职位,便不再开口。

这当然不能让庆帝满意,此刻庆帝压住心头的隐怒,先退朝再说。

如今边境之事至关重要,他不得不避让一步。

可庆帝已尝到权力在握,说一不二的好处,又怎么能忘记那滋味?

而庆帝深有体会的一点便是,他手中能用的人还是不多。

吕朔机敏有加,善会揣摩人心权术,他身边缺一不可,也只能留在朝中,而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即便上任,也很快会被世家打压。

比如谢舒,之前谢舒给庆帝留下了种种印象,都十分不错,眼下又着成《京都地理志》,这本该是一项功绩,加上上次会面,庆帝都应论功行赏,可却有诸多难题横着。

庆帝不禁将此书重重拍落桌上,即便他真的一力提拔谢舒,引得世家不快不说,之后谢舒也未必能够坐稳那个位置,但如果就这样顺从世家的意思,那么以后还有何人能用?

这时旁边的刘公公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将那书轻轻托起,拂了拂书面道:“陛下,这上面的地理山河图何其精美,不止有大庆京都,连附近的运河都分毫毕现,看来作画的人对大庆实在是知之甚详。”

庆帝本不在意地点点头,这时忽然想起什么,他还记得几年前,有件事十分困扰他,那便是黄河决堤的事情,当时还是一介秀才的谢舒却给了他满意的答案,如今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夏季,前些日子,便有底下的人奏报上来了。

而黄河提督是一个五品正缺,若是在京中,决计轮不到谢舒,毕竟谢舒资历尚浅,连升两品,已是极快了。

可是这个职位,世家绝不会相阻。

庆帝眼中精光一闪,大笑着对刘公公道:“传话下去,就命谢舒为正五品黄河提督,即日赴任,若是真能够有所成就,朕大大有赏。”

*

过几日后,刘公公便携带着吏部诏书前来。

谢舒接了诏书,刘公公也没有多留,他如今地位渐高,不比以前,不能落人把柄,于是刘公公与谢舒道贺几句,便离开了。

谢舒知道刘公公有为难之处,此次刘公公帮他的忙,算是还了之前的人情,之后,自己若还想要刘公公办事,也得有所依凭才是,所以此次河督一任,谢舒势在必行。

只是其中的艰险之处,恐怕难以想象。

谢舒不想让郎君受苦,更担心郎君的安危,因此本打算让郎君留在京中。

可虞楚息态度也十分坚决,谢舒说不过他,只好应下。

因时间紧迫,谢舒一行人准备好后,第二日便出发了,一路上向南而去,一开始路途还算畅通,谢舒便研读历来的黄河治理书籍,之前他已看过,如今再看却又有不同的感悟。

但越到下游地带,谢舒便不能再专心了,只因为路上已有许多拖家带口的流民蹒跚在路道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