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驰名双标(第3/3页)

扬雄却神情复杂地看着这后生,摇头拒绝:“辞赋者,童子雕虫篆刻也,壮者不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赋了。”

这时仆从第四喜端着饭食上来,嫌弃扬雄不请自来,遂无情戳穿了他:“扬翁,这不对罢,我怎么经常见有好事者载着酒肴来向你请教游学时,你从未拒绝呢?”

这话让扬雄老脸一红,他这几年处境艰难,而除了一身学问又身无长物,只能靠“卖知识”来混点酒钱,吃人嘴短嘛。

但那些所谓的游学弟子,不过是冲着他文名而来,利用完就断了交情。唯独来自巨鹿的太学生侯芭比较实诚,一直对扬雄以师待之,每隔几天就背着粮食,来替他清扫院落。

王隆对辞赋太过着迷,怎肯放过这“司马相如后第一人”,钱他家有的是,遂表示,愿意带着束脩和美酒再来拜访,希望扬雄能收他做弟子。

听到“酒”字,扬雄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神情变得十分犹豫。

他虽然老来贫贱,却也不是没有机会挣钱。当年撰写《法言》时,蜀中有富人愿出十万钱,就希望在书中留下名字。扬雄断然拒绝,说富人无义,正如圈中的鹿,栏中的牛,怎么能随意记载呢?

可此一时彼一时,肚子里的酒虫不饶他啊,扬雄最后只能长叹息道:“既然君子心意至诚,我便随便指点一二罢。”

“我其实没什么天份。”

算得上汉朝数一数二的辞赋家扬雄谦逊地说道:“但只认准一点,基础要打牢才行。好好记住这句话,能读千首赋,则善为之矣!”

王隆拼命点头,听得很认真。

扬雄笑道:“我这些年收集了古今几乎所有辞赋,从屈子到前朝宣帝时的蜀人王褒,应有尽有。文山,你且去将它们全诵读十遍,抄录三遍,再来见我!”

王隆没察觉不对,只以为掌握了秘籍,欢天喜地地跟着侯芭去扬雄家了。

第五伦和景丹在旁听着,差点没笑出声来,果真是随便指点啊,看来,扬雄起码有五六天清净了。

扬雄也不回家,还赖在这,眼睛不时看向第五伦,欲言又止。景丹了然,立刻起身回屋,他才拄着杖一瘸一拐过来,朝第五伦拱手。

“昨日得了伯鱼相救,又在桓君山和我弟子公辅面前,给老朽留了一点颜面。我家贫,除了空空的酒坛就再无他物,实在是无以为报。”

扬雄抬起头,态度真诚:“老朽七十有一,此生禄禄,若说还有什么自得之处的话,那便是学问广博。”

“伯鱼若是像王隆一般,想要学老夫的一门学识,我一定尽心教授,分文不收。”

第五伦却没太大热情:“小子来自陋乡鄙野,孤陋寡闻,除了辞赋,还真不知大夫都会什么?莫非是五经?”

扬雄摇头道:“我少而好学,但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对五经不太擅长。”

他和桓谭,都不是典型儒生,反感在五经章句里耗尽一辈子的俗儒,认为读了原文理解圣人之言即可,而将时间用在试图蹚出一条新路上。

扬雄着迷老庄玄学,桓谭则对无神论十分笃信,只是这一路荆棘,殊为不易。

而扬雄确实是位高产的大才子:“我好古而乐道,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

“箴(zhēn)莫善于《虞箴》,作《十二州箴》。”

“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而传颂甚多。”

“至于其他篇章,则有《蜀王本纪》《赵充国颂》等。”

说了这么多,扬雄却丝毫没提《剧秦美新》,那才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吧,都变成朝廷宣传教材了。

提及自己的得意之作们,老扬雄也恢复了一点自信,笑道:“不知伯鱼想学哪一种?”

但第五伦拒绝得很干脆。

“不,我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