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好日子(第2/3页)

王邑、王寻那“四十万”大军,成了王莽最后的指望。

崔发、张邯等人面面相觑:“陛下,叛军占据灞水、戏水间,发与大司空的文书,只能从蓝田出发,绕道右队(弘农),此时此刻,只怕是连洛阳都没到。而大司空、大司徒皆在左队,恐正与绿林交战……”

就算二人接到消息后不管南阳绿林,立刻以车骑回援,到常安也得入秋了。

既然远水救不了近火,五月二十八日夜,王莽只能在宫廷内敲钟,召集群臣与会。却发现来的人没以往那么多,这是有九卿官吏见外头大乱,乘机跑了啊。王莽勃然大怒,大骂叛徒,让人点了次名,将未与会者统统撤职通缉。

好在主要公卿尚在,面对王莽“如今为之奈何”的提问,平素好高谈阔论的众人面面相觑,半天不发一言。

“太傅,你是朝中长者,你先说。”

王莽点了老太傅唐尊之名,唐尊依然穿着短衣弊履,以瓦器饮食,维持其清流人设。他封侯的主要功绩是协助王莽在国内大搞道德教化,欲在常安重现孔子中都之政,以使路不拾遗、男女异途。

然而实现的途经,一是派京兆官吏往地上扔钱钓鱼执法,然后蹲在边上盯梢,若有人低头捡钱,就哗啦啦冲过去按翻在地,扭送官府严加惩处。一来二去,地上的钱,还真没人捡了——也可能是新钱日益贬值,已经不值得弯腰。

而男女异途更是夸张,也是派人盯着街头,若有异性并肩而行,就冲过去以沾了湿土的脏布狠狠抽打以示惩戒。到了后来,连做母亲、父亲的牵着鬟发儿女赶集都会被刁难。很长一段时间,常安的夫妻上街,得女穿男装才能逃过一劫。

而此时此刻,被问到退敌大计时,唐尊就只会跪下duang、duang磕头,泪流满脸,竟无一策,只道:“愿一死以报陛下厚恩。”

“予不要你死,要你出计策!”

王莽无奈,复问新任的大司马崔发,崔发在其位谋其政,如今朝廷苦于兵力不足,遂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陛下不如赦免城里监狱的犯人,都发给武器,杀彘饮血,令彼辈他立誓说:如有不为新朝效力者,社鬼记之!”

这什么主意?不就是商纣发七十万刑徒与周武战于牧野的故事么?废物,都是废物,王莽气啊,目光看向下一个人,如今和扬雄一样跛脚,得拄着拐进殿的新任卫将军,陈崇。

陈崇没想到第五伦居然会当真叛乱,还如此干脆利落。他临死翻盘拿下王涉的小得意,如今已变成了惊惧不安,人人皆知陈崇与第五伦有仇怨,而现在形势不妙,常安已被包围,若让此子得胜,自己落到他手中,必死无疑。

陈崇眼珠一转,说起一件似乎不相干的事来:“始建国年间,陛下下诏,说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新之受命,盖亦如之。遂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任。”

这确实是王莽一直打算做却未能成行的大事,还专门派人搞了玄龙石文,制作谶纬:“定帝德,国洛阳”,欲以迁都来应天命。

但后来因王政君崩耽搁了几年,随着关东形势日益不妙,朝廷连迁都的资金都没有,只好作罢。

如今陈崇旧事重提,这是想要劝王莽效仿周天子东狩,抛弃岌岌可危的常安,去洛阳投靠远在东方的王邑、王寻啊!

陛下,与其做周幽王,不如做周平王!

陈崇道:“叛军虽控制了灞东、渭北,但蓝田尚在屯骑营手中,陛下可带上宫室皇亲,令中垒营护卫,从蓝田前往弘农,与大司空汇合,再发兵收复常安不迟……”

但王莽现在连待在寿成室都觉得不安全,哪里敢乱跑?不等他拂袖,殿堂内就有一个声音高声道:“陛下,请斩陈崇!”

众人一看,却是平素常以忠贞之言规劝王莽,反被冷落,遂少言寡语,只默默做事的共工(少府)宋弘,字仲子。

宋弘过去性情温和,今日却痛斥陈崇道:“北军诸校本就士气低落,若陛下弃之而走,只怕一朝皆溃,或从逆而反。加上叛军游骑遍布灞水一线,南及蓝田山。陛下东狩绝对瞒不过彼辈,若第五伦以大军截之,陛下将进退维谷,何以弃大都坚城不守,反而自缚于郊野?”

宋弘的驳斥有理有据,陈崇只能稽首谢罪,说自己考虑不周。

其实他的思量可周到了,劝王莽弃都,还不是去洛阳,而是出了常安后,陈崇就欲挟持王莽往南,奔汉中、蜀地而去,反正离第五伦越远越好。

王莽遂问:“宋共工,汝可有破贼良策?”

“如今之策,只有依靠北军六校。”宋弘点明了关键所在:“北军甲兵非不利也,训练非不精也,之所以不能奈何叛贼,只是因为士气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