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第2/3页)

马援已渡过漳水,向西靠拢,其部两万余。

幽州突骑渔阳、上谷两师,在下曲阳北、西游弋,各二三千骑。

事到如今,大决战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魏军已经从西、北、东、南四面合拢,将北汉刘子舆七万余人包围在下曲阳周边百里之地。

论数量,魏兵其实与铜马相当,但愣是打出了包围聚歼的架势来,而刘子舆也不清楚敌方数量,总是会高估一些。

常山郡的真定王、上淮况部三万人,亦被景丹拖住,被上谷突骑截断与下曲阳的联系,对下曲阳之困爱莫能助。

“魏军的包围圈颇为松散,眼下唯一的机会,便是趁着其东、南两部尚未合拢会战之际,集中兵力,选择一方,一举击破!”

昌成侯刘植丢了祖传族邑,但他对汉家依然忠心不贰,向刘子舆请命道:“东线马援兵少些,还请陛下以臣为前锋,全军向东击之!”

“只要先击败了马援,再调头与第五伦决战,或有胜机!”

然而众人虽同意刘植“先打马援”的提议,却不愿与魏王决死。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只要破开马援军,陛下便能东狩,不必与第五伦纠缠。”

“东狩?”刘植大怒,看着提议逃跑的杜威:“你的意思是,放弃国都?”

“也只能如此了。”杜威不敢看刘植和刘子舆,竟然哭了起来。

北汉群臣已经达成了共识:下曲阳的丢失是注定的,千不该万不该,不应和第五伦打消耗战,被魏王将擅长短期决胜的铜马拖入自己熟悉的节奏,最终箭尽粮绝。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如今的北汉,也就兵员还勉强够数,粮食和民众支持皆无——巨鹿本地人对外来的铜马也颇为畏惧嫌恶,邳彤太守在时多好啊!听说邳太守投魏,下曲阳人宁可被魏王统治,对他们来说,皇帝姓刘还是姓五、姓六,有什么区别?

若是能还河北安定,姓七都行!

东山荒秃也同意刘植的提议:“没错,一路向东,杀回信都、清河,与城头子路汇合,而后东投渤海!这才是最好的路。”

东山荒秃就是渤海人,铜马中半数亦是来自那儿,同样是深受河患的黄泛区,冀州待不下去,回去就是了。

“渤海虽然在水灾后荒凉了些,但起码地盘广大,再不济,往后还能往青州跑。”

铜马军的流寇本性开始发作,渠帅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这是好主意。于他们而言,不就是换个地方,从头再来么?青州现在还没有较大的势力,铜马虽然打不过魏军,去进攻那齐王张步,鸠占鹊巢,还不是轻而易举?

刘子舆心里虽不乐意,但他也清楚,大难临头,自己这个皇帝若不依着铜马的意思办,他们指不定就会抛下自己,亦或是强行劫持而走,如此,威信势必大跌,都不必第五伦打过来,自己就散了。

“就依诸卿之策。”

刘子舆让众人下去,只留下刘植,交心说话时叹息起来:“群臣皆惧魏,唯独昌成侯骁勇无畏啊,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果然没有说错!方才唯卿所言甚合朕意。”

刘子舆站起身来,吐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巡狩,最初不过是史家为天子讳言,将周王出奔或赴诸侯之会,说成狩于河阳,但也是百年少有之事。”

“到了近年,皇帝们却是动辄巡狩,王莽南狩汉中,授首宛城。”

“刘玄斩了王莽头,还派使者来炫耀,要朕归附,然而他也一样,在赤眉打上门时,也抛下国都落荒而逃。南渡后,听说只能偏王于荆南卑湿之地,西迫于公孙,北逼于楚黎,东边更被其昔日臣子吴王秀所压,当真可怜。”

对刘玄,刘子舆是颇看不起的,只觉得此人根本不配作为汉家天子,对不起他身上的汉高血脉!

你一个真刘,还不如我一假刘有能耐、有胆量、有骨气!

若是刘子舆也学着此人,仓皇出奔,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人么?

刘子舆道:“昌成侯可知,外头常有传言,说朕不是孝成皇帝的子孙,是假刘、假皇帝!”

刘植当然听过,他的族人们为了说服刘植弃汉投魏,也没少宣扬此事。但刘植却对刘子舆信之不疑,为何?

当然是因为,他从这位皇帝身上,看到了少有的天子恢弘气度!

就如今日!

刘子舆确实比刘玄勤奋一百倍,任何做皇帝需要的知识,他都能现学现卖,几年下来,哪怕是生僻的典故,也能信手拈来了。

“赵地的大儒荀子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然而古人又云,三人成虎,关于朕的身世,说朕是邯郸卜者云云,竟也有不少人信之。”

“想要让天下知道,朕是真刘,是真天子,只有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