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飞将(第2/3页)

战后,盖延被封为“虎牙将军”,位列杂号,而后带着渔阳突骑在重新长满杂草的黄泛区盐碱地驻牧,又划归耿弇统御。

还是之前魏、齐划定边境埋下的伏笔,盖延以济水北岸的狄县为基地,在耿弇率先进攻历下,吸引了齐国大量兵力后,盖延又率渔阳突骑强渡济水,此处与临淄的直线距离,不过区区两百里!骑兵快的话,两日可达。

但突入此地后,盖延就开始了他的骂娘模式。

“区区两百里,取临淄犹如探囊?若真这么容易,耿伯昭为何不让他的嫡系上谷突骑走,偏要将此事交予渔阳突骑,因为这是烂泥沼,马蹄易陷之地啊。”

盖延的战马蹄铁下满是淤泥,他身后则是艰难涉水的骑从,河流不算深,但泥沙却不少,常有马儿陷入难出。

原来,这济水河在入海口的大平原附近,呈现分支漫流,以至于百余里间水网纵横,且绕不过去,渔阳突骑速度变慢,两天过去,连一百里都没走。

这些情形,盖延驻扎狄县期间早就派斥候弄清楚了,但谁让耿弇是主将呢?盖延虽然桀骜不驯,但经历了河济一役的教训后,他也勉强听从了指挥,走了难路,猜测自己恐怕是策应牵制的活。

但心里,盖延仍觉得是小耿故意让“上谷系”立功,而让他们“渔阳系”吃泥!

你看,派系无限可分,连“幽州集团”里都能分个三五个党群呢!

数千人马拖着疲惫身躯进入干燥的平地,不得不休整一日,临淄那边已经争取得珍贵的时间。第三天,一座小而坚固的城塞,以及其后十余座营垒,横在地平线上,挡在渔阳突骑面前,让他们失去了奇袭临淄的可能。

这座城就是张步早就布置下的“第三道防线”,名为……

“西安县。”

……

西安县,以其位于临淄之西而得名,此时此刻,张步亲自抵达城中,又在西安城附近列营十余,皆深沟高垒,以免渔阳突骑突破。

眼看堪堪阻住了渔阳突骑的步伐,张步不由得意,夸口道:“寡人毕竟也是行伍征伐出身,幽州兵以天下名骑著称,屡屡为魏皇立下大功,孤岂能无防?”

更何况,西安附近是海水消退后产生的陆地,川泽横流,咸水塘到处是,和淮南江东颇有几分相似,且淤泥更甚,对骑兵很不利。

“魏师若步骑推进,孤尚有忌惮,可如今独以骑从孤军深入,自然是陷于泥沼,难以疾攻,不足为惧也。”

嘴上“不足为惧”,但张步带来的军队,已经暴露了他的胆怯:三万大军都位于西安,反倒是都城临淄,只让其弟带着万余杂牌军镇守。

张步是这么打算的,先在泥沼溪流间歼灭渔阳突骑,再带着三万大军乘胜西征,去支援济南郡历下,那儿才是主战场……

然而不等张步率众实施步步紧逼,将盖延和渔阳突骑撵下泥沼的战略,西方就传来剧变!

“大王,魏军已破历下!”

张步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本以为能撑到入秋的历下城,只花了半个月就告破,要知道,济南郡的东平陵、历下几个县满打满算,足足有三万人马。耿弇手里的,也就这个数吧?隔着高大城池,连“倍则攻之”都做不到,为何能胜得如此之速?

“敢告于大王,其先,耿弇渡济水后先击祝阿,自平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又故意开围一角,令祝阿残兵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使者遂磕磕绊绊讲述了济南之战的情况,简单来说,是耿弇先花了半天时间,攻破一座防守最薄弱的城池:祝阿,又利用祝阿败兵,逃到下一座城,搞得满城人心惶惶,最后竟不战而逃,让小耿在济南站稳脚跟,有了作战基地。

其后,耿弇又做出放弃历下之势,兵锋向东,直指与历下互为犄角的济南首府:东平陵。结果逼得历下守军出动一半,去救援东平陵,岂料耿弇是围点打援,半路伏击,齐军皆没。

“耿弇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我军。”

从简略的只言片语中,张步仿佛都能看到这位骁勇善战将军的风采,而后,小耿再派人穿着齐人衣甲回到历下,骗开城郭,遂取历下,其智慧完全不亚于勇气。

这几件事,竟都发生在五日之内,而回报的几波信使遭魏骑截杀,断了音讯,以至于张步竟全无知晓,今日方得闻惊雷,不由怔在了原地,半晌后才猛地跺脚,心疼历下的部曲,青州是人多,但也禁不起这么两万两万的被歼灭俘虏啊。

事已至此,只能想想补救之策,张步开始了精确的盘算:“历下虽败,但魏军主力与临淄之间,还横亘着东平陵、昌国等坚城,起码还能撑住半个月,等寡人收拾完陷入泥潭的渔阳突骑,再西去御敌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