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2/7页)

真是要命。

他在陛下面前时时刻刻都有脚底抹油的冲动,这任务却偏要他主动往陛下面前送!

而这任务二就显得有点语焉不详,含糊不清。

什么叫暗流涌动?

提示都不能说得明白些吗?

精怪先是要力保公冶启登基,而后又是这疯病……桩桩件件都是为了陛下而来,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

莫惊春长叹一口气,行至宗正寺前,方才收敛了心神。

宗正寺的事务初上手较为艰难杂多,但一一捋顺,时日渐久,便也慢慢习惯。他在处理事务的间隙,抽空将宗正寺以往的章程都翻出来看了一遍,再有适用宗室的律例与以往的处置都一一细读,做足功夫。

两位少卿虽不满莫惊春的突降,但来一个会做事的上官总好过是个草包。

莫惊春在文书里泡了一天,才揉着眉心步出门。

今晚有客宴请,故他没有久留。

邀请的人是张千钊。

袁鹤鸣也在。

张千钊约的地方正是京城一处繁华的坊间,来往客人多是达官贵人,甚是幽静。因着知道莫惊春的脾气,就连弹琴唱曲儿的都没叫,酒也只上了两盅。

袁鹤鸣举着酒杯,满怀歉意地说道:“先前我酒后无状,得亏是您将我等送了回去。这一杯,我敬您。”

张千钊忙给拦了下来,无奈地摇头,“先前出事便是为酒,今儿这酒可万没有你的份。”

袁鹤鸣委屈,最终以茶代酒,硬是敬了这一杯。

莫惊春也拦下张千钊,淡淡说道:“虽然陛下仁善,免去了这些忌讳,但酒水还是莫沾了。”

张千钊闻言,看了眼手边的酒水当即颔首,又让人将席面上的荤菜撤下。

整一桌都是清汤寡水,好在厨子手艺不错,倒是不影响什么。

张千钊:“去了宗正寺后,感觉如何?”

莫惊春苦笑:“总归是比在翰林院忙碌许多,”他顿了顿,抿了口茶水,“自己坐上那位置,方才知道主事者的压力。怨不得从前编纂经典时,您总是爱捏着茶缸四处乱晃,怕也是在纾解罢了。”

张千钊乜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你这是在夸耀我,还是趁机埋汰我?”

徐鹤鸣在边上偷着乐。

莫惊春:“自然是在称赞您。”

宗正寺来来往往一应事务都压在他身上,现下是因为先帝宾天,朝中气氛不大对劲,一些事情才押后不做处理。若是在寻常,必定会比现在更为繁多,而接触的又都是皇室中人,一个个鼻孔朝天,不是那么好相处。

张千钊夹了口素菜,“上一个宗正寺卿是庆华公主的驸马,是个老好人。庆华公主是先帝唯一的姊妹,所以他做起事来还算顺心。你的话,可得小心。”

莫惊春也清楚。

不过难归难,敢故意刁难他的应当也没几个。

谁都不敢轻易得罪莫家。

袁鹤鸣啜了口茶水,深感还是不如酒水得劲,“子卿,你近来在陛下面前很是得宠,返青他们几个还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可我总是有些担忧。”一脸憨厚的他严肃起来,倒也显出了几分魄力。

张千钊踢了一脚袁鹤鸣,呵责了一句,“你这说得什么话!”

那可是在私底下腹诽圣上!

倒也不是说不能说几句坏话,可那也得是有理有据,这含糊不清又算什么?

莫惊春按下张千钊的脾气,凝眉看向袁鹤鸣,“方才那话是何意?”

袁鹤鸣看了看这包间,又将椅子往中间挪了过来,压低声音说道:“最近坊间传闻,说是陛下其实有宿疾在身,这才会脾气古怪难测。”

莫惊春一顿,脸色微变,不过在夜间烛光下却是看不清楚,他慢慢吃下一杯热茶,方才感慨地说道:“这坊间可真是什么流言蜚语都有,怎不说陛下膝下只有一子,是因为他……”

袁鹤鸣咳嗽了两下,“这可是你说的。”

谁敢去非议陛下后宫的事情?

不过到底这个新生小皇子的消息让朝臣们也安了心,最起码在孝期内不会再有人盯着这事了。

但话又说回来,莫惊春方才的意思,便是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了。

张千钊则是睁着一双眼睛,稍显沧桑的声音微微扬起,与袁鹤鸣说话,“你这坊间究竟是哪个坊间,从哪里得来的传闻?”

莫惊春看似没有在听,认认真真地捡菜吃,实则也在偷偷听着。

袁鹤鸣苦着脸说道:“真不是我瞎说,最近京城内确实有这么个风声,也不知道是谁在散播。先前因为叛乱与新皇登基的事情,压了好些天,最近好像又冒出来了。”

莫惊春知道袁鹤鸣的友人有不少是三教九流的,所以对这些传闻也比旁人要敏感。这些流言蜚语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传得有鼻子有眼,又还未被莫惊春和张千钊这等人能知道,说明有人在故意操控传播的层次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