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要回苏北了 细碎的生活(第3/4页)

十五一过,顾家兄弟再没闲耍的时间了,有老太爷坐镇,他们想偷懒都懒,大好少年若不勤奋读书,岂不是辜负了这韶华时光?

顾家兄弟读书也挺上进,只是在用功上稍欠缺了些,毕竟都是少年,玩心尚重,下不了苦功夫也能理解。

只这几日,顾祖父去前院督学时,见孙儿们的心还没沉淀下来,就与他们说玲珑一个小女娘尚且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制学决心,他们都是堂堂男儿郎,如何竟比不过一个小娘子?

然后玲珑背书时,总能遇见家里的堂兄弟们,一连几天总能偶遇数次,次数多的让玲珑不得不相信,他们是在换着花样的逃学。

再然后,就没再偶遇见他们了。

以前在后宅没事可做的时候,觉的光荫实在漫长,一天天的要想着法子的熬过去,如今进了学,又觉一天天的太过短暂,没学多少东西,天就黑了,还要点灯熬油的在夜里下功夫,要不那么多书可怎么背的完?

很累,不过累的充实,玲珑是宁愿这么累着也不愿像以前一样无所事事的熬日子,熬的心都枯了,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

许夫子说玲珑不算聪慧,唯肯下苦功,这个倒比那些真正聪慧而不愿下功夫的还强些。不过,学雅艺,还是那些聪慧到一通百通的人学这个更有天赋,因为人家心思灵动,略花点儿心思,就比许多人费尽心思做出来的都好,只可惜,这些人多恃才傲物,是不愿下功夫学某些事物的。言下不无可惜之意,可惜玲珑有毅力却不十分聪慧,若她再聪慧些,再肯下功夫,那么,这许多册书籍,不用三个月就能全部背下来。

高夫子听她越说越不成体统,便阻了她的话头,打发玲珑出去背书,她有话要和许夫子说。

这两人的学识修养,身份气质,都应该是有鹤立鸡群之态的,许是还应被许多人追捧的,可惜一朝沦落于此,为了生计,不得不入了一个小官的门第去讨生活,还要教几个不甚聪明的小娘子各种学识雅艺……心里多有不甘,却不敢多说一句,只能借着闲话发泄一下。

是抱怨玲珑不够聪慧或是什么的,对玲珑来说,根本算不上言语伤害,她本就不太聪明,唯一的优点就是很会开解自己,除了生死之外,余者皆可以轻拿轻放。

许夫子带了些狂狷桀骜,高兴了不高兴了都会说些很不合时宜的话,高夫子一贯的冷静内敛,她能及时压制住许夫子的不合时宜的言辞,使得两人在顾府住了这么久,还能和顾府众人相安无事,保持着彼此的互不打扰。

玲珑心里是敬佩这两个夫子的,对许夫子时不时的语出惊人也多有包容,再有太过惊世骇俗之言,就全当没听见,该怎么相待就怎么相待,不因她言辞不当而疏远冷淡。

为着这个,许夫子说她是心思深沉,所图甚大,动机也不纯粹。只可惜她们如今已找不到动机纯粹的人了,纵是找得到,估计也破不了她们如今所临的局面,那就只能从矮子丛里拔高个儿,找一个先凑和着教吧。

说起来是好不甘心又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无奈样子。

这样的话听多了,玲珑连白眼也懒的翻了,横竖这一世的师徒名份已然定了,再不甘心又如何呢?她们有选择的余地吗?

没有。这便是上天安排好的恰恰当当的不期而遇的缘份,若没有这个因缘际会的恰恰好,谁又识得谁呢?

二月一过,天就暖了,苏北那边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好时节,冀中这边收到信,说家里的大兄维梌会来冀中接玲珑回家,估计三月初到达冀中,到时江上水气已退了寒凉,正好乘船回苏北。

这是好事,只老太太自接了信就开始伤怀,针线也懒得做,饭也少吃,私下里还时不时的抹一回眼泪,这情态,闹的老太爷也怪不自在,难得每日间会宽慰老妻几句。只他自己的伤怀却是无人宽慰的。

玲珑这里,背了八册书,许夫子就不再让她背新的了,只让她温习背过的册子。高夫子也不紧着她了,说是寻常礼数她己教完,剩下的是些大礼,玲珑如今尚且用不到,日后再教她也使得。这阵子,就好好陪陪老太太,另外将一应该安排的事,尽早安排好,免得到时手忙脚乱没个头绪。

至于她们,来日方长,如今且不用急,各自安好便是了。

难得清闲了,玲珑又有些不习惯,只好每日去老太太那里,风和日丽的,盯着她在院里多走两圈,免得老坐炕上不动弹,胃口不开,便下也不利,好好的人可别给坐坏了身子骨。

如今又有时间坐针线了,玲珑也不做别的,只管给两个老人多做几套内衫内裤,人上了年纪,各种症候都找上来了,这些老人病,最需内衣衬裤的勤换洗,要不就该遗出味道了。这两个老人都是讲究体面的人,若是真有了什么味道,怕不用别人说,自己就先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