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5/7页)

“世家想要朝廷放人,可以,只要他们识趣,朝廷自然不会为难他们。”

对付那些世家,态度要强硬,世家就是一群吃肉不吐骨头的家伙,贪婪又虚伪。

想要让他们捐银子,不能是朝廷求他们,得是他们求朝廷。

周泽德眼神很复杂,他以为会很棘手的问题到霍谨博嘴里竟然变得这么简单。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把握好尺度,若是逼迫太狠,容易适得其反。

但不管怎样,总算是有了办法,不至于像没头苍蝇一般胡乱行事。

“明日早朝,本官会将你的提议禀报给皇上。由皇上定夺。”

霍谨博拱手道:“为皇上分忧,是下官的本分。”

周泽德道:“我听说你进户部这两个月,一直在看公文,不曾接管四科?”

霍谨博坦然道:“张大人和两位主事都比微臣更熟悉庆南清吏司,他们管理四科不曾出任何差错,下官觉得还是由他们继续执掌更好。”

主官本就是负责协调各科官吏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各项公务的,至于具体的事自然由专门的人去做。

周泽德听言有些无奈:“你是清吏司的司官,别的也就算了,度支科何等重要,你竟然让张凌永执掌,那你在做什么?”

霍谨博进户部两个多月,周泽德对他的了解就是每天到点上下值,简直比外面的日晷还准时,身为庆南清吏司的主官,除了那次因为税收的事找过他,没和他汇报过一次公务,在户部存在感极弱,有时候周泽德都能忘记霍谨博的存在。

霍谨博微微一笑,道:“下官不想打乱清吏司的办事节奏。”

周泽德失望地摇头,挥手让他离开。

人挺聪明就是太过油滑。

走出办公房,霍谨博伸伸懒腰才走下台阶,对于周泽德说的话不以为然。

手下之人那么能干,他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和他们抢工作。

他只需要保证那些人不敢欺上瞒下便是。

而这一点在他指出几次账簿不起眼的失误后,霍谨博觉得应该不会有人敢顶风作案。

……

次日,正清殿

今日大朝会,文武百官皆知今日的重点只有一个——商讨赈灾之事。

朝堂的众多大臣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于赈灾一事早有腹案,但大体来说就是遵循前朝制度。

一边调动庆南周边各州的储备粮赈灾,一边在京城筹集赈灾粮款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庆南赈灾。

现如今灾民都围在各州郡城外,如何安置流民也是个问题,钦差大臣前去灾区就得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度过前面的几个难关,之后就简单得多,朝廷不可能一直免费供给粮食,可以实行有偿赈贷,朝廷把粮食借给百姓度过这个困难期,等明年百姓有收成,再把粮食还给朝廷。

这样即能赈灾又能缓解朝廷压力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赈灾良策。

这便是前朝发生旱灾时的对策,但凡熟读前朝志的人都知道,但如今的问题是如何筹集赈灾粮款。

周泽德从一开始就言明国库没那么多银子。

永康帝坐在龙椅上看了眼九皇子,九皇子立刻会意,出列说出自己的对策。

九皇子的想法和大多数朝臣相似,他们都觉得商贾地位低下,朝廷给他们机会出银子赈灾是看得起他们,没必要太顾忌他们的脸色。

甚至有人根据九皇子的对策,补充道:“商贾唯利是图,惯会用些卑鄙手段谋取钱财,或许不需要再去找世家,京城的商会何其多,只要他们捐出家财便可一解此困境。”

这是想可着商贾薅羊毛。

这样就太绝了,很快就有人反驳道:“皆是卫国百姓,岂可如此行事!”

周泽德听了九皇子的对策后,就发现他和霍谨博想到一起了,都是打算刚柔并济,只是两人对谁怀柔上有分歧。

周泽德心里更加认同霍谨博的办法,等众人的争论告一段落,他出列道:“皇上,户部郎中霍谨博也有良策献上。”

永康帝颔首:“说来听听。”

周泽德便把霍谨博昨日说的话如实禀告,他道:“微臣私以为此计可行。”

周泽德不是个“有事你担着,做成我领功”的上官,他认同霍谨博的对策,便坦然告诉永康帝。

除了九皇子目光微沉,其他人都在比较这两个对策的优劣。

霍谨博将具体如何行事都说了出来,他的对策显然更加完整。

成晟然毫不犹豫地出列道:“皇上,此计甚妙,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捐银子,且不会让朝廷丢掉大义,此计若是实施得当,能以最快的速度筹齐赈灾粮款。”

右相秦守洪颔首道:“商贾虽地位低下,但他们却比寻常百姓富足百倍千倍,提高商税确实是良策,此时恰好是最好时机,提出此计之人很会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