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第2/8页)

  拿下西藏,在他意料之中。康熙皇帝只就近派出少量军队,也在他意料之中。他再次对父汗提出“少开杀戒,尽早议和”,却被告知“看住西境,别的事不必操心。”

  今日,他的族人只听见大策凌敦多布全歼敌军。他看见了累累的尸骨,血染的土地。

  七千条性命,莫大的耻辱,康熙皇帝被激怒了,清国与准噶尔更结下血海深仇。

  楚言所说的“先大胜后大败,灭国灭族”,一步步地在变成现实。

  下意识地,他想起了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

  当初,策妄阿拉布坦仓皇出逃,把妻儿留在了噶尔丹手中。令人意外的是,噶尔丹一直对他们母子很好,即使在叔侄俩关系最僵,拔刀相向的时候,也没有为难他们,没有试图用他们胁迫策妄阿拉布坦。时不时,噶尔丹还会把开始记事的他叫到跟前,循循教导。

  噶尔丹另一个侄子,索诺木阿拉布坦的遗孀阿曼和两个幼子的处境却不那么妙。于是,就有谣言说噶尔丹爱恋着他母亲,诸般示好,不过想博取佳人欢心。年幼的他因而悄悄厌恨着这位长辈。

  成年后回想起来,他应该是噶尔丹为自己可能的失败预留的后着。把自己的理想和见地灌输给这个侄孙,万一自己兵败身亡,他作为策妄阿拉布坦的长子还有继承汗位的一天。噶尔丹的理想还可以在他的手上实现。

  噶尔丹对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超过了父汗策妄阿拉布坦,在他心里留下的印象也更慈爱可亲。也许因此,他和父汗一直不太亲近。

  噶尔丹最崇敬成吉思汗,最向往蒙古帝国的荣耀。他的理想是重新统一蒙古,再建蒙古帝国。

  噶尔丹没有把女真后裔建立的清国放在眼里。历史上,蒙古人崛起之前,女真人也曾在中原耀武扬威,到头来金国还不是轻易就被蒙古人灭了?他认为汉人虽然文弱,却很有韧性,不会顺服于异族的统治。女真人入主中原,用不了多久,也会遭遇大元一样的灭亡。

  噶尔丹告诫他不要去关内。他说关内是个不一样的花花世界,汉人和蒙古人完全不同。草原的民族一旦入关,就会被腐蚀被消融,不是放松心智到头来被赶出来,就是被同化不见了。

  也许是年轻人固有的叛逆,噶尔丹死后,阿格策望日朗向往起关内的世界。他对自己说清国并不像噶尔丹说的那么不堪一击,他们是最强大的敌人,他应该去看看敌人是什么样子。先几次悄悄跑进嘉峪关,学会汉话后,又跑到中原和江南游历了一番。还娶了个实际上是汉人的妻子。

  他在关内看到的情景毫不乐观。满人再次入关,吸取了祖先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教训,大量采用汉人,平三藩定台湾后,把个江山统治得铁桶一般。有所不满的汉人大多是读书人,只能动动嘴动动笔,成不了气候。不同于准噶尔三面环敌,清国东面南面除了海就是几个小国,没有威胁,漠南蒙古早已归附。原本漠北喀尔喀部虽然接受清朝皇帝所赐扎萨克,并有九白之贡,却并不臣属于清国。噶尔丹东进,反倒迫使喀尔喀归附了清国。

  康熙皇帝精明干练,极有魄力。被虏后封为一等侍卫的色卜腾巴尔珠尔一直住在北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很清楚爱新觉罗氏控制蒙古各部的手段,直接地告诉他,康熙活着时,准噶尔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只有等到清国衰弱了,发生大的内乱,蒙古才有可能统一。

  西藏一直是准噶尔的朋友,即使拉藏汗当权,也是想与准噶尔联姻,而不是发难。他一直担心准噶尔远征西藏会给清国提供绝好的进兵借口。毕竟七千人对于泱泱大国的军队不算什么,就是七十万,康熙也派得出来。如今,青海诸台吉已经被康熙皇帝分化瓦解。如果西藏也归附了清国,准噶尔从此四面受敌。

  准噶尔的生存和繁荣是最重要的,不能立足,何谈理想?可他希望与清国和平友好的愿望得不到父汗和叔叔的理解。他们把结果当作了原因,认为他被楚言迷惑,失去了勇气,忘记了荣誉。

  其实,楚言从不主动和他谈论政事,虽然她对很多事的看法都有独到之处。原来,她早就知道结果,不过不想干扰他吧?

  任他殚精竭虑,磨破嘴皮,换来的不过自己名声扫地,准噶尔还是滑向既定的命运。

  一个身材颀长的少年一身狼藉地跑进院子,打断了阿格策望日朗的静思。

  看见父亲,少年脚下微微一顿,掉头就要往自己屋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