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元帅的权谋与周全(第3/7页)

如果北域与谢氏联姻,北洛肯定也会毫不犹豫答应。

两人碰一下杯,然后互相交头靠着彼此。浩瀚的星空下,再不是孤零零的身影。

翌日金銮殿上,谢集提出谢氏整备军的意愿,打算想重建一支谢氏新军,弥补谢氏失去的三万军力。

按理说谢集履行大将军的责任,并无过错,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提起,并且谢集还不得不硬着头皮请求,只因为他在喜宴上答应支持他的亲信,整备军队,继续维持谢氏在天京的地位。

如今元帅有意让谢氏融合进京衞军,这是好想法,可以加速谢氏融入天京的脚步。然而不是所有谢氏都保持开放的理念,也有人固执保守。谢集此时代表的就是这行人。

司栖佟除了整合京衞军,她的心思还在书报亭,已经有想法在军队建立一支文工团。让京衞军与传统的晋军有跨越度的区别。

从前的晋军多少都是为了吃饱饭才当兵,如今天京各地大丰收,军粮已经充沛,吃饱了,不缺粮自然就要好好抓思想。何况队伍里有一群不听话的兔崽子们。尤其是谢氏,可以说谢氏子弟简直是天生当兵的料。

马洪练兵挑将中,谢氏兵种无论是素质还是实力都是最优秀的。

与之而来便是谢氏的傲劲,他们只服强者,不服弱者,难免会有捧高踩低的缺点。

谢兰芝答应谢集整备新军,只要有人愿意就可以去谢集那报道。

她完全一副放权的态度,与人都一样。让谢集十分惊喜。

退朝后,谢集立即召集谢氏开始整合军队,本以为起码还能立起十万军以上,结果笼统加起来也就二万人。比他印象中少五倍人。

谢集瞬间由喜转悲。之后大为震怒,觉得谢氏根本不服从他。

支持他的人开始族内族外为谢集拉拢兵力,仍旧不过一千,谢氏内部就跟散架一样对参军十分不积极。但凡认点字,哪怕在书堂天天挨先生的板子,他们都不愿意再当兵。

于是,这股人去凤溪镇拉人,凤溪镇谢氏多数是南域来的,而且还是大宗婆送来的。大宗婆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态度。

何况大宗婆曾经希望挽留谢广。其他人也认为军人该以服从天职为上,谢广是鲁莽行事令三万士兵无辜惨死,但活着的人所做的事令人更加寒心。自从三万兵死后,谢氏士气就开始正式溃散,族内小人当道,上蹿下跳,不禁不为三万牺牲者正名,还将所有的过错推给谢广。

比起他们推卸责任,趁机拉踩,谢广从未有过怨言,只是默默接受。就跟谢广还是大将军时,他也是无数次站出来为族人顶着压力,争取利益,为此常常挨元帅的打。

当谢广出事,所有人眼里好像一下子只有谢广的罪过。他昔日的功劳就好像灰飞烟灭般不为人提起。谢氏族内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会感到寒心。

更别说谢氏再整备新军就是那群上蹿下跳的人组成。他们更不想与这些人为伍了。

而谢集却不知道,只当其他人不服的是他。

谢集当即强行命令凤溪镇的年轻人参军,不愿意,就抓到天京来。可人毕竟是活的,抓一批就逃一批,利用武力拉壮丁起到很大的反效果。

凤溪镇的底层谢氏立即联合起来写了一份上诉书,将谢集告到谢兰芝那儿。

谢集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族人联合反对。他觉得自己这个大将军当得真窝囊。

谢兰芝还是第一次收到千人诉书,她将谢集叫进宫里,并没有训斥他。

谢集原本愤怒的心情在见到谢兰芝后烟消云散。

两人在校场,谢兰芝还拉着她那把银弓射了一箭:“委屈了?”

“元帅。”谢集低着头,眼里透着迷惘与不解:“末将真的一点都比不上谢广吗?”

谢兰芝放下银弓,跟他说:“你比谢广优秀。”

“那为什么大家都对我有意见,不服从我,不就是还念着谢广吗!”谢集十分不甘,这和他想象的大将军完全不一样。

他应该比谢广更威武,更受族人追捧。

他不断反复念叨:“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谢兰芝见他虽然有怨,但起码还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赖在谢广身上。

面对自己手下的大将,还是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过的大将。她的心情到底是不一样的。

有对谢尚光小辈般期待,还有对上将一份实力的肯定。

他们每一个都十分优秀。甚至往后二十年,在谢氏还找不到像谢集谢广谢峡这一代大将。

连最有潜力的谢小将之一,谢颖,都已经被剔除谢氏。

现在的谢氏多数都已经开始从文,没有人再想像以前一样打打杀杀,过上刀尖舔血的日子。

“谢集。”她道:“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和你无关。他们不服的人根本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