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话本引发的文化对峙(第2/3页)

胡匈贵族们万万没想到民间如此追捧大公断案,而且大公断案杀得都是官僚子弟,南中原竟也广泛传播,难道就不怕被底层揭竿而起吗?

抱着这个疑惑,贵族们也开始读大公断案。到底是什么读物能引起民间如此大震动?

贵族们读完后,立即勃然大怒,指着大公断案乃是以下犯上的禁书。

贵族们命令各地不准再进口南中原这种禁书。然而因为接触过的胡匈百姓太多,即便封了书,百姓们还能口头相传讲得津津有味。

贵族们发现光是禁书没用,就马上派人禁止民间再讨论大公断案,否则罚去劳役。

本以为事情会告一段落,没想到胡匈百姓都具有反抗意识,越是不让说,就要说,还要改编大公断案的内容传下去。

每个茶馆内的座位一度爆满。

即便没有南中原的大公断案,胡匈人自己可以编,自给自足。

贵族们没想到百姓们还跟他们杠上,以另外形式传播这些禁书内容,甚至改编,将原版的内容地点全替换,隐射大公断案。

以至于很多话本,虽然不是大公断案,却处处透着大公断案的影子。

贵族们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书本竟能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还想禁止百姓再编造这些在他们看来以下犯上的话本。

新大王阿其那却允许百姓流通大公断案,并且请读书人编造自己的大公断案,以此来抵抗南中原的文化入侵。

于是,胡匈的读书人们开始编造,中原历史上各种冤案,痛指中原迫害百姓已久,胡匈人不能被其迷惑。

读书人将窦娥冤,孟姜女哭长城,莫须有陷害忠良,另起话本来揭穿南中原官场黑暗。

这批胡匈人的文字底功不比梦溪三乡差,甚至胡匈贵族利用财力订购话本免费发到民间,还让说书人在茶馆大肆宣传。一度变成胡匈民间的潮流,完全不输于天京。

谢兰芝没想到对面还反击了。她买几本阅读几遍发现确实通俗易懂,跟天京的梦溪三乡有的一批,而且对方还取个笔名叫:彀火六园。

针对意义明显。谢兰芝有些哭笑不得:“小凤凰,你看见了吗?”

“看来他们国内还是有不少精通中原文化的读书人。”

司栖佟淡定地喝茶,她马上道:“也许等一下你就笑不出来。”

谢兰芝道:“百姓好像都很容易被影响,这都是因为他们对朝廷没有安全感。”

“兰芝对我要有自信,对自己也要有自信。”司栖佟给她又倒杯茶。谢兰芝觉得自己快喝一肚子茶了。

不仅仅是天京还有南域,都从话本看到胡匈人讽刺南中原是自古冤案的加害者。

对方抓住了事实。

民间上下肯定不会轻易被动摇,只是话本根本没人当真。司栖佟的态度是接受,所以官场上下都处于默认接受的态度,并没有出面禁止。

可百官们远没有表面那么淡定,私底下他们都不知道上了多少份折子,希望殿下能够加以制止,以免扩散太大产生负面影响。动摇民心。

司栖佟并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只是任由百姓们讨论。

她和兰芝既然开个窗口给百姓,让百姓能够参与进以后的改革,就一定要极力维护下去。一旦封上,书报亭的影响将会被打回原形。

手底下的文武百官怎么想,两人心里都很清楚。与她们政见不合的是,所有人只想拉起遮羞布。哪怕拉起遮羞布,摆在面前现实的问题,仍旧不可避免。

这会儿民间最多对话本里冤案的受害者感到同情,还没有出现什么声势。

直到一个地方官员,眼看【莫须有陷害忠良】这话本,影响到自己的前程。他立即封了治下一县的书刊,禁止书刊再发行。

没想到一个地方官员禁止,顿时传到隔壁,隔壁镇的县令也担心自己的前途,于是跟着禁书,然后百姓还没有什么大反应,县令们倒是一个又一个禁书,产生严重的链式反应。总共四个县五个镇子都封了。

百姓们顿时愤怒万分,认为官府就是心虚。大家都口诛笔伐,当地学子甚至直接上书天京,状告县令禁书一事。

可在县官们看来,历朝历代都对禁书抓的紧,但凡不利朝廷的书都得禁止,即便学子告他们,朝廷肯定是站在他们这边。说不定还会嘉奖他们反应快,防止动摇朝廷的思想扩散。

万万没想到,司栖佟收到状告非但没有搁置,反而派章长乐亲自去解封四县五镇的书刊,并且罚当地官员三个月的俸禄。

为此,司栖佟还特批这些县官一句:干卿底事。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1-22 20:29:08~2022-01-23 19:48:2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鸿言、儒雅随和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