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第2/3页)

欧阳修说道:“殿下,您可以随便出题目。”

赵旸双眼亮晶晶地说道:“那我随便出了。”

“你不要乱出题目啊。”宋仁宗担心儿子乱来,语含警告道,“这可是科举考试。”

“爹爹,你放心,我不会瞎出题目的。”赵旸又说道,“我要看看以前殿试的考题。”他得参考下以往殿试的考题,这样他才能知道该怎么出题。

“臣待会就拿给您。”

接下来,赵旸跟着宋仁宗一起看劄。看劄子的时候,父子俩经常一起讨论。

如果劄子里有事,宋仁宗会告诉赵旸该怎么处理。赵旸也会说出他自己的想法。

看了一会儿劄子,欧阳修就把以前的殿试考卷拿来给赵旸。

赵旸认真地看了看,发现殿试的策论题目都是取自经史子集。他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时事和经史子集结合在一起出题目。不过,具体出什么样的考题,他得深思熟虑。

宋仁宗见儿子一副若有所思地模样,好奇地问道:“想到怎么出题呢?”

“有了点思绪。”赵旸笑眯眯地说道,“爹爹,我是务实主义者,所以我想把当下发生的事情和经史子集结合在一起出考题。”

宋仁宗听到这话,饶有兴趣地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你想结合什么事情?”

“结合这几年朝廷发生的事情或者民间发生的大事。”赵旸一脸深意地说道,“学子们不能只读书,对朝廷和民间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他们得时刻了解朝廷的大事,了解民情,这样等他们考中入仕后,才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为老百姓做事。”

宋仁宗觉得赵旸这个想法很好,赞同地点点头说:“那你就这样出。”说完,他又说了一句,“朕期待你出的题目。”

赵旸微微扬起下巴,一脸得意地说道:“不会让你失望的。”说完,他站起身对宋仁宗说道,“我得回东宫了,不然范先生要等急了。”

四年前,范仲淹回到汴京后,就教导赵旸经义。如今,他正在跟范仲淹学习《尔雅》。

赵旸在回东宫之前,先去了一趟御书院找范仲淹。

范仲淹正在等赵旸,见他来了,连忙拿着《尔雅》走了过去。

在回东宫的路上,范仲淹考问了赵旸一番,让赵旸把前两日学到的内容背诵一遍,然后又解释一番。

赵旸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诵了出来,也准确地解释出它的含义。

范仲淹听完后,满意地捋了捋胡子,毫不吝啬地夸奖赵旸学得好。

赵旸的这几个先生,范仲淹最为疼爱宠溺他。包拯最为严厉。

范仲淹之前在外地的时候,赵旸经常寄药材和补品给他,让他好好保养身子。四年前,他回到汴京后,赵旸对他的身子更为关心,每个月都让太医给他把脉。这几年来,范仲淹的身子在赵旸的监督下,养的很不错。

为此,范仲淹自己和他的家人都非常感谢赵旸。

赵旸见范仲淹的身子变好,心里也是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他改变了范仲淹的命运,没有让范仲淹像历史上那样病逝在外地。

到了东宫,范仲淹继续教导赵旸《尔雅》。上到午时才结束。

“殿下,您还记得臣之前跟您说过的张载吗?”

“知道啊。”张载这位大佬,赵旸怎么可能不记得。“他要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这倒没有,他打算来汴京的太学读书学习。”四年前,范仲淹回到汴京后,也一直和张载保持联系。这四年,张载把他身边能读的书全部看了,连道家和佛家的书籍都没有放过。他写信告诉范仲淹,他现在没书可看了。范仲淹听到他这么说,就建议他来汴京。

不说翰林院里的书籍,就说太学藏书室里的书籍,还有太阳书局的书就能让张载看很长一段时间了。

历史上的张载在这个时候好像没有来汴京,看来张载跟苏轼他们一样提前来到汴京。

“这是好事啊。”这四年来,太学一直在改革,并且改革改的非常好。现在的太学,不单单只教学子们四书五经,而是全方面地教导学子,比如教算术、天文、地理等。“等他到了,先生你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啊。”

“殿下,您见他是他的荣幸。”

赵旸笑着说:“我喜欢有才华的人。”

范仲淹又和赵旸说了一会儿话,就起身告辞了。

赵旸带着曹许前往坤宁宫,和曹皇后一起用午膳。

“嬢嬢,你在看什么?”赵旸见曹皇后手里拿着画卷,以为她又得到了好画,好奇地走上前看了下,发现竟然是画像,而且是男人的画像。“嬢嬢,你怎么在看男人的画像?”

“你待会看看这些人里哪个比较好。”

赵旸很快猜到:“嬢嬢,你该不会是在给姐姐挑选夫婿吧?”福康公主今年十五岁,再过几个月就要及笄了。这两三年来,曹皇后一直在给福康公主挑选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