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2/3页)

雍郡王不侵占武侧福晋的功劳,正是一种诚。

以武拂衣的话来说,胤禛的翻译版本存在不少缺陷。理解一本书写的内涵去翻译,与活囵吞枣的译本会有差异。

把缺陷版给皇上看了,是一种不怕暴露缺点的坦诚。

康熙瞧了就知道武侧福晋的学识尚且不足,不会认为此人有多少威胁。

更重要的是武氏出身并不显赫,没有强有力的娘家做靠山。家里最大的官,是父亲武柱国做着从五品知州。

当然了,最后刊发出来的译本是经过修订的。

谁帮着改了?自然是武拂衣做的好事。

那是过了皇上的明路,四阿哥帮着他家的侧福晋改了稿并无不妥。

康熙最终会不会将这套圆明居士的译本放出来?那就看他有没有魄力了。

事实证明皇上虽然不喜后宫干政,但对于翻译书籍之类的事给以了默许。

对于儿媳,没有要求她们一个个只会生孩子,或是脾性温顺得只会听话。

经此一事甚至能大胆推测康熙欣赏与厌恶的尺度。

概括起来一句话,感谢隔壁郭络罗氏冲锋陷阵在前头踩雷。

皇上对八福晋的态度能作为参考标准。人可以聪明有才情,但不能有对掌控权力的野心与渴求。

扯得有点远了,说回眼前的学习心得。

胤禛确定老鬼就是懒病犯了,故意将汗阿玛布置的功课压到了他头上。

不由瞥了一眼窗外。

大年初三,天降瑞雪。午后时分,老鬼该不是在前院舒舒服服地睡午觉吧?

*

*

武拂衣倒是想睡午觉,正要去软塌上歇着,却被苏培盛的通报声给叫停了。

宋格格来了,希望能求见四爷一面。

今天没捎甜汤,也没捎糕点,直接说明来意想就小女儿茉雅琪的事情谈一谈。

“让宋格格进来。”

武拂衣回想起最近几回吃饭,宋氏在餐桌上多次表现出一幅欲言又止的模样。有的话,宋氏应该憋了许久,是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

宋氏进门先请了安,偷瞄了一眼四爷的脸色,判断今天四爷的心情或许不错。

不论是否判断准确,她憋了半年想谈一谈别让茉雅琪玩泥巴的事,今天终是一鼓作气来了,时机对不对都要说。

“坐吧,你来想说什么?”

武拂衣心中有数,之前给三个孩子接种牛痘,宋氏就颇有微词。

宋氏认为种痘可能留疤,那会耽误了女儿嫁人,生怕茉雅琪因为外貌上的不够完美得不到丈夫的喜欢。

脸重要,还是命重要?

武拂衣当然不会顺着宋氏,牛痘接种在手臂上,就算留疤也是很小一块。以这样一块疤痕去换对天花免疫,有点常识都知道该怎么选。

后来,将茉雅琪接到了北郊庄子种痘,也能从她的侍女态度上判断宋氏有何叮嘱。

概括起来无非一件事,宋氏认为茉雅琪应该培养成大家闺秀,不适宜搞下田种地。

原因也就两三条,比如宋氏瞧不起泥腿子,比如做农活容易晒黑、把皮肤给弄粗糙了。老一套的理论又被搬出来,一旦茉雅琪容貌受损就不利她日后的婚姻。

正如武拂衣所料,宋氏一股脑地把这些话讲了出来。

宋氏说得真情实感,她要不是为女儿考虑,不可能冒着惹得四爷不快的风险来说实话。

“茉雅琪四岁了。虽然没到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年纪,但也不能放任她随处玩耍。万一养成了皮猴子的习性,日后她的婆家该怎么看?而且就算要学习些什么,也该是如何操持内务。”

末了,宋氏总结,“至于种地,本不是茉雅琪这等身份该做的。奴婢知道民以食为天,可那都是庄稼户去操持的事,哪有富贵人家的女儿去种田?您不能一味惯着她。”

武拂衣耐着性子听完了,虽然宋氏思想刻板,到底也是为女儿考虑了几分。看在宋氏几分母爱的份上,今天也就把话说明白。

“你想着茉雅琪的将来,这份心是不错的。皇室宗亲的女孩多是抚蒙,能留在京城的少之又少。爷问你,你希望茉雅琪留在京城吗?”

宋氏点头了,在她看来草原上的生活完全比不上京城富庶。

“既然你希望,那就该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恩典。茉雅琪是汗阿玛的众多孙女之一,凭什么就让她留下?”

武拂衣知道雍郡王是否简在帝心,是为茉雅琪争取婚姻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还远远不够。

就又问宋氏,“这事不能以爵位论。大哥家也有几个女儿,届时凭什么是茉雅琪留下,让大哥的女儿远嫁?”

宋氏被问住了,她怎么可能左右皇上的想法。

以四爷的妹妹温宪公主举例,五公主之所以能够留在京城,听闻与她从小被太后抚养有关。皇上孝顺太后,让五公主留在京城就能时不时回宫陪着太后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