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第3/4页)

而且推测康熙为朝堂局势考虑,他在世时恐怕不会放老四第三次远行了。

计划今秋出发,各种出行准备也要做起来。

胤禛更要安排妥当各处密探,哪怕离开四五年,也要持续掌握国内的消息。

如此一来,整个雍郡王府各有各的忙碌。

孩子们也一样忙碌。

此次远行,只有弘晖出行。弘昀八岁,年纪还小;茉雅琪更想留在田地搞农作物实验;弘昐刚刚成亲不合适远游。

弘晖十三岁,不必赶着今年成亲,也在上书房读了六年书,正是能带着问题去考察。

作为兄妹四人的出行代表,他背负着为其他人搜罗感兴趣学识相关学识的重任。有时间,四兄妹就聚在一起。一天一个想法,都是要弘晖去探索的内容。

这般忙碌,真没多少闲心去管隔壁胤禩家是不是宾客满座。

胤禛用《桃花扇》里的一句话概括老八的将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不过,胤禛也没想到老八这楼塌得又快又猛又彻底。

春节后,二月二龙抬头。

朝会上,康熙主动提起了去年不少人提起的立新太子一事。

当时让大家别着急,好好过年,认真思考,而且也能畅所欲言上折子推荐心目中的储君人选。

等到正月十五,春节假期结束,各地的折子陆陆续续抵达了京城。二月初,想表态的人都表态了,是能谈一谈大家都倾向支持哪位皇子。

康熙把不同皇子的支持折子给分类装箱,八阿哥的支持者最多,多到其他阿哥加在一起堪堪就是老八的一个零头。

“胤禩,颇得人心。”

康熙语气和善,望向朝中几位大员。

“阿灵阿,马齐,鄂伦岱、王鸿绪,你们都看好八阿哥吧?”

被点名的无一不是重臣。

其中,王鸿绪更是康熙的密探,在调查废太子非法人口买卖中,他就出了不少力气揪出了内务府的涉案者。

但人有私心,当时在上奏时隐瞒了部分名单,因为那些人与八阿哥交好。谁也没想到爆炸谋逆事发,这些被隐瞒的人正是胤礽的手下主力军。

完了!捅大篓子了!

王鸿绪知道他必须装糊涂,就当从未查出过那些人有问题,否则就成了故意知情不报,他也间接谋逆案的帮凶了。

此前犯的事是给八阿哥做人情。

即便那些错误没有实质性证据,但也是皇上容不得的,而其他皇子继位也容不得。

装糊涂装了一年,更是坚定了要拥立胤禩为新太子。

此刻,王鸿绪与几位大臣都是表了态。

这个说廉郡王和善,必能沿袭康熙的仁君之风。另一个说八阿哥处事贤明、友爱兄弟等等,有储君必备品质。

胤禩作为话题中心人物,表现得神色谦逊,但此时内心无法不热血沸腾。

距离胤礽被废太子已经有一年,是时候选出新太子。今日众人的支持正是他多年努力拉拢的成果。储君之位,以一个词概括就是舍我其谁。

胤禩找不到失败的理由。

康熙的态度从张明德案就很明确了。唯独放过自己这个涉案者,正是堂而皇之的偏袒。朝中几大重臣,现在也公开言明了支持的态度。

若说有什么缺点?

自己也是有的,至今没有孩子。

这件事只能委屈郭络罗氏了。

新太子岂能后继无人,往后给郭络罗氏皇后之位,而自己必须要纳新人诞下一儿半女。此事与年家也达成了结亲意向。

正在胤禩踌躇满志,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就听康熙说要召唤两个人上朝。

谁啊?

这会讨论立新太子,必须要把谁给叫来旁听?

片刻之后,乾清门外突然死寂。

来者不是什么退休的重臣,也不是皇室宗亲里高辈分的人物,而是两个戴着枷锁的犯人。

——雅齐布夫妇,胤禩的奶妈及其丈夫。

两人本该流放到八公主下嫁的蒙古翁牛特部,他们怎么会出现在京城,又被皇上给逮着了?

“都还认识吧?”

康熙环视一圈,看着好些人的脸色骤变。

尤其是胤禩从刚刚眉宇间透出春风得意,顷刻间就变得脸色煞白难掩惊惧。

这下,康熙也不装了。再没刚才的和颜悦色,而是横眉竖目朝胤禩身上插刀。

“好一个八贤王!你仁义?你忠孝?这简直是大清最大的笑话!你就是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恶徒!

收拢人心,结党营私,是要逼迫朕必须给你储君之位。且不看看,你怎么有脸自称贤明。

雅齐布夫妇是戴罪之身,朕下的旨将人发配蒙古流放,你竟然敢将其私自接回京城。

你还没做太子就敢为了私利窝藏钦犯。要是让你做了太子,对朕一有不满,岂不是敢立刻把朕给暗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