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第3/5页)

虽然感觉有些奇怪,不过这确实也看不出什么,陆清则又看了一眼,才放下了车帘,闭目养神。

长顺默默收起小帕子。

他哪儿敢说,陛下这是叫人将一座无人居住的宫室修缮起来。

宫里又没什么新人入住,崇安帝仅剩的那几个宫妃也老老实实地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待着,陛下这时候着人修宫室……还能给谁住?

马车稳稳地停在了熟悉的老地方,陆清则闭着眼都能在乾清宫里兜圈子了,下了马车,便往南书房走去。

出乎意料的是,南书房里除了宁倦,还有几个大臣,卫鹤荣也在。

陆清则和他对望一眼,彼此平静地移开视线,俯身行了一礼:“微臣见过陛下。”

“老师来了,”宁倦本来脸上没什么表情,见他来了,露出个笑,“也不是什么大事,原本鞑靼三王子乌力罕请求参与今年的秋猎,不过秋猎将近,老可汗的病忽然好了。”

鞑靼老可汗病了好几年,大权就暂交给三王子乌力罕掌管,三王子乌力罕其实并不得老可汗喜欢,病中无力插手罢了。

现在老可汗的病忽然好了,乌力罕自然不敢再离开,否则等他来趟大齐,再回去就是送人头了。

乌力罕发来封信,非常诚恳地向大齐天子致歉。

老可汗对大齐怀有极强的敌意,一直盘算着越过漠北线,侵占大齐疆土,三王子乌力罕手腕厉害,目前看着也亲近大齐,但究竟如何,也未可知。

众人低低商议,思索是该支持哪一边。

陆清则安静地听他们商议了半天,没有开口,端起手边的热茶抿了一口,热茶驱散了从外头走进来时沾上的一点冷意,舒服了不少。

卫鹤荣也没说话。

看其他人隐隐有偏向支持三王子乌力罕夺权的意思,卫鹤荣才开了口:“陆大人的想法呢?”

话一出口,所有人的视线便都转到了陆清则身上。

陆清则用盖子轻轻拨了拨茶叶:“当年大齐助老可汗登上王位时,老可汗不也对大齐俯首称臣?以陆某浅见,无论支持老可汗还是三王子,都是引虎拒狼,祸患难料,不如往里添把火,让这父子俩的斗争再猛烈些。”

让鞑靼自个儿窝里斗,两败俱伤最好。

说完,陆清则顿了顿,抬头迎上卫鹤荣的视线:“卫首辅又有何高见?”

卫鹤荣盯着他的那个笑容很古怪,半晌才悠悠回道:“卫某与陆大人同见。”

宁倦也一直没开过口,听到陆清则说话,眼底才流露出丝满意的笑意:“太傅说得对。”

其他人只想着趁这个机会,施恩给老可汗或者三王子某一方,以方便掌控——然而这个方法,早在老可汗那一代就宣告失败了。

毕竟人心难控,又隔着千里之遥。

陆清则告诉过他,乌力罕对大齐的勃勃野心不比老可汗的小。

但是杀了乌力罕解决不了问题。

解决了一个乌力罕,还会有下一个乌力罕。

大齐在崇安帝手里过了一遭,在周边属国眼里,已然是块防守薄弱的肥肉,谁都能叨一口。

只有国力强盛起来,震慑住这些外族,他们才能老实下来,不敢再肆意进犯。

这场讨论就此终止。

卫鹤荣随同其他人往外走去,头发间恍惚似有几丝花白。

陆清则收回盯着卫鹤荣的视线,搁下茶盏,扭头望向宁倦:“等徐恕拿到账本,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卫府的家眷?”

卫府的家眷,其实也就卫樵。

卫鹤荣当年登科后,娶了阁老之女,据传夫妻俩关系并不好,毕竟当时的卫鹤荣再前途无限,在妻子的娘家面前,也算不得什么。

但卫夫人去后,卫鹤荣却未再续弦。

所以卫鹤荣的家眷只有卫樵一人。

徐恕的动作很快,应该过不了多久就能拿到账本了。

届时卫鹤荣入狱,卫樵这个重病垂死的病患,若是断两天药……

宁倦淡淡道:“看他的命吧。”

陆清则点点头,不再多言。

在徐恕送出账本之前,京城平静了半个月余。

宁倦暂时不再出手,卫党也喘了口气,但依旧提心吊胆,不知道头顶的刀什么时候会再度落下。

一场秋雨之后,京城更加寒瑟。

卫府内院,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儿和闷闷的咳嗽声。

徐恕端着药停在门外,一时不知该不该走进去。

直到里面传来低微的声音:“是徐大夫吗?”

徐恕撇撇嘴,推开门走进去,床上的少年骨瘦如柴,任谁看去都会知道,他已经熬不到这个新年了。

都说医者仁心,徐恕自感自己没那么多仁心,但想想这个少年未来的下场,还是有些感叹。

卫樵虽然已经病入膏肓,但眼睛仍旧是清明的,哑声道:“徐大夫比平日来晚了两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