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年(壹)(第3/3页)

另有一张小桌子,不停有侍女鱼贯而入,在上面放炒好的花生瓜子、蜜饯核桃仁,勾边花枝的碟子上摆着花色的瓜果,倒是养眼。

马秀英穿了件枫叶红的大襟袄子,拢着袖子,揣着手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枝腊梅,轻巧地插在门口的瓷瓶上。

她身后跟着李鲤和一众妾室,带着孩子的只有李氏、碽氏和孙氏,其她姨娘暂且没有身孕,一是因为朱元璋太忙,二就是运气问题了。

李氏抱着两三岁的朱棡,碽氏抱着五六个月的朱棣,孙氏也带着还不足一岁的朱镜静,三个人因为孕育了子女,要比其他人身份高些,坐的位置也更好。

马秀英进门后,一眼就看到了已经在屋里的沐英,笑着拉住他的手,道:“英儿,来,今天坐中间些,靠着爹娘坐,多吃点。”

沐英恭敬道:“母亲,儿子给你拜年。”

说完就要跪下磕头,马秀英赶紧拦住他道:“怎么行这样重的礼,你我之间就不必如此了,我一直把你当做亲生儿子的,你记好了。”

沐英的眼眶迅速红了一圈儿,抿着嘴笑了笑,也不怎么说话,他十五岁了,越大倒是越沉默寡言。

流亡的经历,扶养的恩情,让他对朱元璋和马秀英的感情异常深厚,绝不是别的人和事可以撼动的。

过了一会儿就又来人了,一个妇人缓缓走过来。看她的穿着打扮是个贵妇人,头上也饰着金银,但是神态与动作却无疑没有太好的受过训练,有些畏缩,面容很像是个普通农妇,有着历经风霜的痕迹,许多道深深的皱纹。

她身后跟着一个青年,这青年倒是挺胸抬头、气宇轩昂,眉目与朱元璋有些相似,眉毛很浓,鼻子高挺,脸上带着一种略显高傲的笑意,这还是在帅府里,要是人在外面,估计就不止是略显了。

青年身后还跟着一个少女,约摸十七八岁,容貌一般,穿件荷茎绿的裙子,行为得体温婉。

马秀英迎上去,高兴道:“嫂子,你带文正、敏静来了。”

王氏也露出开心的笑容,亲热地和马秀英挨在一起:“弟妹啊,我们还是来的有些晚了,没帮上你什么忙。你看看你——一段日子不见,更漂亮了。”

马秀英还没来得及回话,门口就又进来两个人。

两个男人。

年长的那个留着一大把花白胡子,皮肤黝黑,是个大圆脸,有点胖,又有点壮,这壮好像是胖带来的,又好像是因为壮才显得胖,叫人分不清楚。

年轻的那个脸倒是长些,肤色偏白,不如前面的青年英俊,但也是精神焕发,行动矫健有力,看着生龙活虎,给人的感觉比第一个青年好接近许多。

“姐夫。”马秀英唤了一声。

年长者应了一声,脸上也带着喜色和她说话。

一前一后这就又来了五个人。

前面三位是王氏、朱文正和朱敏静。王氏是朱元璋的嫂子,也就是他长兄朱兴隆的老婆,朱文正和朱敏静是他们的孩子。至正四年的时候,淮北饥荒太严重,朱兴隆和朱元璋的爹娘都一起饿死了。朱元璋起兵的时候,王氏才带着朱文正投奔过来的。

后面这二位是李贞和李文忠,李贞是朱元璋的姐夫,朱佛女的老公。李文忠是他们的儿子,今年刚二十几岁。

朱元璋还小的时候,家里接不开锅,几乎都是靠李贞救济才撑过来的,所以他对这位姐夫的感官十分良好,能当亲哥来看。

这里来的没有什么将领和外人,都是老朱同志的家里人,这是他特意安排的,因为他想要全家团聚吃顿饭。

这一群人到齐了,叽叽喳喳的,吵吵嚷嚷又红红火火,十分热闹。食物的香气,蒸腾的热气,还有灯笼对联的红火气汇杂在一起,隔着老远就让人心生欢喜。

朱标看得最清楚,高倍望远镜的眼睛看清了各个小细节,人群上方的白色清气和新年改旧换新的正红色气运混杂在一起,都收入他的眼底。

有这样气色的地方,一定是能置办年货的富裕人家,人丁兴旺且年味十足。

朱元璋高兴得嘴角要咧到天上去,大步踏进门槛去,顺便把朱标和朱樉也扯了进去。

朱标还好说,已经长个子了,朱樉则完全是被提进去的,人都懵了,过来以后使劲扯领子,咳嗽了好一会儿。

朱元璋一进来,所有人的动静都下意识小了一圈,随后爆发出更大的声音来迎接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