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祭祖与返回(第2/3页)

“我担心有什么用?”朱标继续把目光投向下方的车马,“仗不是我在打,操那里的心不如操眼下的心。”

漫天大雪中,卢近爱从县衙门中出来,上了城墙。

据史书记载和后世研究,元末明初时小冰河期便开始了,到了明朝末年,海南竟下起大雪,可见江南与中原的困苦。

现在的情形虽没那么严重,朱标却能敏锐体会到自出生起一年比一年低的温度,有心在凤阳实验,为以后全国的保暖问题打个调查的基础。

“殿下。”白茫茫的雪花飘散在空中,落在城墙上 ,落在车上,落在卢近爱的头发上,他拱手道,“这是最后一批货物了,您打算怎么分,有没有什么章程?”

“织机的债务百姓们都还完了吗?”

卢近爱胸有成竹,答道:“一共有一百七十二户穷苦人家借了织机,其中还完债务的是一百五十六家,剩下的十六户中,十三户稍有欠款,臣答应通融到年关以后再还,另三户惫懒异常,便没有办法了,天地难救。”

“还完了欠款的,应该还有钱过年吧?”

“有的。”卢近爱道,“最起码比往年要好多了,百姓们愚昧,乍然富足起来反而事与愿违,这样已是最好的办法,日后一年年再整顿下去,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你去县衙里走些开支,调度公款办一个烧炭的作坊,这些车上的东西,先按低价卖给百姓,买不起的让他们赊账,城里哪家富户偷偷拿了,把头砍了,不用上报。”

“是。”

朱标满意地看着一身官服的卢近爱:“我知道你还是想走科举取仕的路子,但科举不是一年两年内开得了的,上一任县令死了,总要补上去一个,你在凤阳好好干,等朝廷的大事都稳定了,我亲自来举荐你。”

“臣不会辜负殿下的知遇之恩。”卢近爱撩起衣摆,冒着雪跪了下来,把额头靠在冰冷的砖石上。

“好了,起来吧。”朱标道,“快过年了,我要回应天去,王妃已经催了很多回。这里的事交给你了,别忘了我的期望。”

几番整顿下来,朱标敢自信地说,凤阳是天下吏治最好的地方,县丞差役们通通不敢贪墨,个个能干实事,乡绅地主们夹紧尾巴做人,衙门有什么命令,绝对是上行下效。

“臣谨记殿下旨意。”

风吹过来,雪花更大了,魏忠德先前怕扰了朱标赏雪的雅性,现在不知从哪里取出一把伞撑开,遮在朱标头顶。

卢近爱目送着他们远去。

三天后,朱标坐在宽敞的马车里,身边陪着的,是又一次逐渐蔫起来的六出白。

随着送行官员的身影在眼前慢慢消失,朱标端着的气势松懈下来,他的人也软在了靠垫上,闭上眼睛舒了口气。

上位者要隐藏自己的喜怒,隐藏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满肚子坏水的人斗来斗去,即使有优势,也颇费心神,好在这一趟因祭祖而起的旅程终于结束了,不久就能回到王府里去,躺一躺那个久违的被窝。

路途遥远,朱标刚准备眯一会儿,就听到了窗外逐渐接近的马蹄声,来人似乎奔波了很久,喘气声很大,马匹的蹄子也累得有轻有重。

不是这个队伍会有的!

难道是应天那边出事了?

朱标一个挺身坐起来,掀开车帘:“哪里来的信使?”

外面正准备接过信件的魏忠德一听,急忙问道:“这是谁送的信?你从哪里来?”

马上满面风尘的男人翻身下来,跪在地上疲倦道:“回殿下,属下是从就近的驿站来的,这封信点明了要加急送到,至于是谁送的,属下不知。”

朱标皱眉道:“把他领下去休息。”

“是。”魏忠德示意旁边骑马的小太监把人领走,接着自己从马上下来,将信送进了车里。

三下两下拆开信封,果不其然,信是老朱同志写的,墨迹已干,可似乎还能嗅到战场上的硝烟味道。

看着这些龙飞凤舞的字,朱标仿佛跟着它们一起回到了还在杭州的那一天。

“他奶奶的,王爷,这城是真难啃,再这样拖下去,年要在这里过了。”

朱元璋写下第一个字时,蓝玉一脸怒气地走了进来,于是信上多出一个墨点。

常遇春呵斥道:“没规矩,跪下。”

蓝玉这才反应过来,跪下给朱元璋行礼。

“起来吧。”

老实说,这一仗迟迟打不赢,朱元璋心里也着急,但他得装作不急。

杭州早已是孤城,所有将领们都以为张士诚不会抵抗太久,没想到他铁了心不投降,非要在城里面仗着那点死士和粮食支撑战局。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些士卒眼睛都打红了,虽说迟早会赢,中间平白多出许多不该有的消耗,实在让人心焦。

“姐夫。”蓝玉一听能起来,麻溜得很,凑到常遇春身边,悄悄道,“王爷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