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诸葛亮有些头大(第3/3页)

纠正完马谡的用词,诸葛亮继续说道:“我已上表陛下,奏请封你六子为亭候,各食邑三百户,赐蜀锦千匹,金银万两。”

“谢丞相!”马谡连忙深施一礼。

众人立即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

但诸葛亮却眉头紧锁,满脸忧色,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马谡。

继续用下去,马谡再立大功怎么办?拿什么封赏?

而将马谡搁置不用的话,蜀汉等于自断一腿,还是仅次于他这条大粗腿的另外一条大腿。

那就瘸了啊。

按理说,像马谡这种立功立到封无可封,只能改封其子的情况,在历史上其实挺常见的,可说是屡见不鲜。但这些功臣无一例外,结局都很悲惨。

当一个臣子功高震主,风光绝伦的时候,那么他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这是人之常情,哪一个帝王也不想手下有一个比自己威望还要高的臣子。于是就有了白起、韩信、高长恭等等人的惨死。

《史记》曾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句话无论对于臣子还是皇帝,都是一个警示。

但如果功高震主的人是帝王的子孙,那可能就会少了几分猜疑。

但也只是少几分而已,猜疑仍旧是存在的。

在场众人的神态都被马谡收入眼底,不同于他们所知的“功高震主无善终”,马谡是知道有一个“功高震天”却善终的案例。

那就是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灭隋建唐能成功,他的儿子李世民可以说是首功。当然李渊对于自己这个儿子倒是没有什么猜疑,反而是一再加封。唐朝成立之时,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此时的李世民已然是帝国的第三号人物。

但当时的天下尚未统一,李世民还在继续努力。之后的几年中,李世民又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破薛举,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的北方;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之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待到李世民再次归朝之时,皇帝也不知怎么来封赏自己这个劳苦功高的儿子。秦王已经是秦王之中最尊贵的封号,在朝中他又是太尉兼尚书令,基本已经封无可封。但李世民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又不能不封。

又是李渊就专门的为李世民独创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军”,并领司徒。

李渊的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唐朝接下来的命运走向。

天策上将军地位高于亲王,在朝中仅次于皇帝和太子。但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关键。天策上将军有一个特权,在日后成为了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筹码,那就是可以开府,自置官属,这就相当于自己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朝廷”。这让李世民招募人才变的方便很多。也为日后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也意识到这个天策上将军的官爵,对于朝廷的稳定并无益处,便下令裁撤,之后终唐一朝再无设立。

可以说唐初会发生玄武门之变,李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在权力和人伦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酿成惨剧。

但这实际上也不能怪李渊,在军功制的时代,是以“有功必赏”为基础的,李世民确实是靠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大唐江山。

正因如此,李世民嗜兄杀弟,囚禁皇帝父亲的的黑料,遭受的非议是历任篡位者里最轻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他只是拿回自己应得的东西,虽然手段残暴了点,考虑到当时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不先下手很有可能被弄死,也就别无选择了。

但马谡不是李世民,皇帝也不姓马,这功劳再立下去,必然会出事。

前人后人皆不提,就说当前,为东吴立下滔天之功的陆逊,距离死期已经不远了。

所以,开心之余,看到诸葛亮都为之愁眉不展,马谡也暗生忧虑。

这个事,如果连诸葛亮都解决不了,那就只有……

自立为王……咳咳,解甲归田了。

可是,甘心吗?

马谡与诸葛亮对望一眼,都看到对方眼里的不甘心。

那么现在要怎么办?

诸葛亮抬手屏退众人,独留马谡在堂,踱步沉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