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3页)

话说回来搞“计件制”涉及不同的分配制度,到底和现在国家的政策相悖,他们这群年轻人实属年轻狂妄,也就是省委这个高个子在前面给他们顶着,他们才敢这么做。

他沉吟着又问:“你们每年去城里找插队的知青,你们村能够提供多少工作岗位?”

这是祝山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业问题不仅是这几年的社会难题,也是今年经委揽下来的烫手山芋。大量的待业青年留在城里,不务生产,容易扰乱社会秩序,他们的粮食、住宿问题已经是城市解决不了的沉重包袱了。

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几年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但乡下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怎么能吸引这批青年人主动下乡?

苏叶微笑着说:“我们在计划书里写有每个岗位,预计1962年大约能提供500个工作岗位,我们打算每年都去市里招青年毕业生。这叫两相互补,既解决了城里青年劳动问题,也解决了我们乡村建设用人荒的问题。”

她陪领导聊了一下午,其他人陪着调查小组到村里到处逛逛,喝茶、吃水果、品尝各种口味的果汁,逛逛果园、茶山、红薯地,整得跟后世的农家乐没什么区别,大伙热情得令人难以招架。

太阳下山后,一行人钻进汽车里缓缓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大家彻底松了口气。

“苏老师,领导这像是满意的样子吗?”

苏叶良久才笑着说,“肯定得满意,咱们的方案书全给他们拿走了不是吗。”

“这群领导怪严肃的,我见了他们心里慌得紧,搞得像抓经济犯似的。”

马支书笑眯眯地请大伙去他那喝茶,“我让根生给你们泡最好的金镶玉,这过年过节的辛苦大家了。今晚我让放映员继续放电影,《白毛女》要看吗?”

大伙连点头,看看看!白毛女可太好看了,这部电影能让人尝出甜味来,尤其上了年纪的老人最爱看,边看眼眶边泛泪花。电影里的日子过得苦哈哈,现实中没有地主、没有压迫,他们吃饱穿暖,听着小曲磕着瓜子,这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儿了。

晚上,李秘书给苏叶打电话,笑意简直能顺着电话线钻出话筒。

“我听说祝领导对你们评价挺不错。他是个很严肃的人,领导说你们这回干得漂亮。”

苏叶厚着脸皮说:“我们本来就很不错,他能不满意吗?”

说她胖她还喘上了!李秘书简直没办法直视

苏叶了,只给她表达了领导的意见:“年后省里、中央会针对你们村的模式开专门的研讨会,如果顺利你们村的事迹会陆陆续续上报纸,领导要求你们这段时间要稳定局势,戒骄戒躁,下苦功夫抓春季生产。

明年粮食产量要再提升,高产粮食试验没有问题,你们村的人均下来还差得远;其次,除去茶叶部分的收入,其余副业的收入仍旧不够,上沟村不是开了一个果汁厂吗,明年收入翻三倍可以办到吗?”

苏叶脆地接下任务,“必须能,请领导放心!”

李秘书顺便给苏叶说了一个小道消息,“祝山一组同志来上沟村之前去考察了‘大宅村’,他之前对他们赞不绝口,但来了咱们省看了上沟村之后发现你们很灵活。”

“大寨村?”苏叶懵了片刻。她的脑袋有了一瞬的空白。

她没有听错吧,这个大寨是她印象中那个大名鼎鼎的“大寨”?

六七十年代有句轰轰烈烈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一直统领到改革.开放前。所谓的“农业学大寨”指的是大寨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年它被当做全国农业学习的先进对象,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英接过电话,纠正道:“是宅院的宅,不是寨子的寨,他们村和你们村差不多,不过他们村是开采梯田,靠艰苦奋斗改善生活。”

张英曾经去考察过,大宅的艰苦是真的艰苦,但他们有愚公移山的毅力。两个村都挺有意思的,都是差不多的地形,山陵、山地多,大宅村把山陵挖成梯田,而上沟村是山上该种茶种茶、该种果树种果树,把茶叶远销港城、把水果榨成汁开了果汁厂。

祝山被大宅精神打动是很自然的事,但张英认为他们省的上沟村也不差,某些方面成绩更优越。上沟村的模式更有生命力,有不断刷新纪录的高产粮食,还有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不仅自给自足还有余力供给周围。

张英认真地说:“苏叶同志,省里要你们尽全力去争取这个机会。”

名字不一样,但有“梯田”是十有八九相似!苏叶冷静下来,他们要和大宅村一起竞争典型,为什么不能和他们比?

挖梯田也有弊端,强行改变自然地形,雨水多的年份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上沟村走的是华西村和小岗村的路,综合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别的不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这就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扶贫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