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3页)

苏爱国和张招娣在支摊子,苏以沫笑眯眯回答,“大娘,我妈卖的是爆炒花甲。可以加各种配菜。”

有个中年妇女喜欢吃花甲,当即就要买。

张招娣支好摊子,立刻开火炒花甲。问对方要一斤还是两斤,要不要加青菜、金针菇或是粉丝。

这中年妇女也大气,直接要了两斤,三样配菜每样都加两份。

张招娣以前厨艺是不行,但是练了几天,每次放多少调料,她就是死记硬背也记下了,所以炒出来的花甲香气扑鼻,很快吸引不少人围观。

这鲜香味勾人得很,不少人馋得流口水,当即有人要来一斤。

苏以沫在边上负责收钱找零,帮着盛到一次性塑料包装盒里,苏爱国负责刷锅,媳妇忙不过来时,他会接手。

张招娣特地买了两个火炉的灶台,一次可以炒两锅,速度很快。

一家三口配合默契,周围的客人越来越多。这个村子远比其他地方更喜欢跟风。

你家吃了新吃食,我家不能落于你,也要买。在这样攀比的氛围中,苏家的爆炒花甲生意越来越好。

一直到三个小时后,客人才渐渐少了,三人终于能喘口气儿。

张招娣热得汗流浃背,小声问女儿,“刚刚咱们卖出多少锅了?”

苏以沫刚才一直数着,立刻回答,“四十六锅。”

张招娣没想到才中午就卖出这么多,她暗暗咂舌,“这边有钱人真多啊。”

别看这个村子人不多,但是看到新鲜吃食,他们立刻就会围过来。一个人说好吃,立刻就有一群人嚷嚷着也要买。不甘落于人后。这就是有钱人的底气。

苏以沫羡慕得不成,“咱们要是能把户口转到农村就好了。将来兴许也能赶上拆迁。”

苏爱国笑女儿天真,“人家都往城里跑,你可倒好,跑农村。咱们要是把户口迁到农村,就不能住在筒子楼了。再说了万一村子不拆迁,咱们不是鸡飞蛋打了吗?”

苏以沫挠了挠头,好像也是。她妈妈在外面摆摊,身上都要把身份证、户口本和居住证随身带着。盲1流被逮住可是要被关进小黑屋,然后遣返回原籍。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她上辈子没在鹏城待过,所以不记得这些村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拆迁的。

要是二十年不拆迁,他们家交的房租钱估计都够买套房了。看来人就得脚踏实地,不能取巧啊。

张招娣见父女俩斗嘴,有些好笑,炒了一锅花甲,就着带来的馒头和凉白开,一家三口吃了顿午餐。

张招娣见女儿小脸晒得发红,背心全是汗,有些心疼,“明天你还是别来了。待在家吹风扇多好。”

苏以沫随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摇了摇头,“我不累。跟你们一块卖花甲,我觉得很有意思。”

张招娣劝不住,将筷子洗干净,收拾好。她让女儿去树底下午休一会儿。

树底下有现成的石头,靠着大树,勉强能睡一会儿。

这会正是饭点,太阳这么热,村里人都回家了。正好便宜了苏以沫。

她想想自己待在这儿也没事,于是就跑到树下歇息。

她这一睡就是一个小时,期间调了几次坐姿,始终没有睁眼。

等她醒来时,打谷场已经来了不少人,尤其她家摊位围了里三层、外三圈。她依稀能听到妈妈那响亮的叫卖声。

苏以沫揉了揉眼睛,立刻扒拉人群挤了进去。

中午买过花甲的人跟街坊四邻反馈,这才三点多钟,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

苏爱国见媳妇忙不过来,担心客人等久了会走人,于是他让女儿负责收钱,他帮忙一块炒。两个人一人负责一锅,速度比刚刚快了不少。

一家三口忙到晚上五点就走了。理由很简单,第一天出来摆摊,张招娣怕卖不完,只拿了一百斤花甲。

回去的路上,张招娣后悔当时没听丈夫的,“早知道我就应该多拿五十斤。有许多人都没买呢。”

苏爱国也不能说:媳妇,你确实错了,你就应该听我的。他笑着安慰,“没事儿。明天多拿些也是一样的。这边还有人没吃呢。”

苏以沫补充,“还得多买点青菜、金针菇。”

粉丝耐放,他们带的挺多,青菜和金针菇容易坏,张招娣不敢多拿,这两样中午就已经卖完了。连他们自己都没吃着。

张招娣点头,“明天再加十斤。其实这两样利润更高。就是容易坏。”

青菜、金针茹和粉丝,加一份是五分钱,但是成本也才一两分钱。利润可比花甲高。

翌日一早,张招娣去拿货时,多拿了五十斤花甲。

拆迁村有钱,一百五十斤应该能卖得完。

第二天,他们又去了拆迁村卖花甲。

昨天没买到的人家看到他们又来了,纷纷过来点餐。还有的就好这一口,也挤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