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第2/3页)

苏以沫想想也是。她看向爸爸,“季爷爷有没有说什么时候给咱们厂批地?”

苏爱国颔首,“他是会批。不过要等厂里跟一汽合并后才会批。现在厂里没那么多钱拿地,这事要再等等。”

苏以沫挠了挠头,“邓厂长有没有说什么时候才能合并啊?怎么谈这么久?”

“快了吧。听说正在商谈价格还有人员安置问题。”苏爱国毕竟不是领导,具体内幕他还真不知道。

苏以沫也就没再问。

三天后,厂里终于确定了数目。房子每平按照1000来算,五五开,70平,就是三万五。出多少钱就占多少份额,想要房产证,必须把剩下的份额全买才行。

集资房是以集体名义的房产,单个户主没有房产证。但是如果你把钱全部补齐,那就是个人出资。厂里自然可以帮你办房产证。不得不说很人性化。

个人最低出资一万才有资格选房。当然因为僧多肉少,谁出的钱最多,房子就优先给谁。也是最大限度保证公平。

这条消息一出,大家没人说领导不公平。

出多少钱占多少份额,合情合理。

不少人都在讨论,“你家准备报名吗?你出资多少?”

“我们家孩子多负担重,这几年也只攒了两千块钱。你呢?”

“我家比你家强些,但也只能掏得出五千。”

“哎哟,你可比我会过日子。”

……

这样的对话在家属区处处可见。

只要是正式职工,户口在鹏城,家里又没房,就有资格参与选房,甚至单身职工也行。照理说单身职工负担轻,攒的家底应该多些。但是等这些人去报名,一问才知,其他人最低出五千。好家伙,他们有资格也没用。攒的那点钱根本不顶用。

单身是没负担,可同样的,这些人年龄也小,工作没几年,又能攒多少钱。

反观结了婚的人家,夫妻俩都有工作,夫妻俩六七百,除去吃喝,也能攒个五百,一年就有六千,两年就有一万二。真的比不过。

苏以沫得到消息后,就跑回家,问爸妈,“咱们家能出多少钱?”

张招娣做了个手势。

苏以沫看懂了,“才一万六?这么少?你们之前不是双职工吗?”

妈妈又那么会过日子,穿过的衣服都舍不得扔,怎么才攒这点家底。

张招娣看了眼丈夫,“你爸每月还得寄一半钱给你爷奶呢。”

苏以沫蹙眉,一半?那就说得通了。

她把自己打听来的消息告诉两人,“大事不妙了。咱们家可能真的比不过人家。我刚刚可是跟邓舒月打听。现在已经有好几家出到两万块钱。这才第一天报名,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苏爱国和张招娣面面相觑。两人都着急起来。

这么好的机会如果错过,多可惜啊。而且他们好不容易找关系,让季先生把福利房变成集资房,还送了礼才促成此事。要是没成,他们白白为别人做嫁衣。想想就憋屈。

可是他们钱不够啊。那能怎么办?

张招娣一把拽住丈夫的胳膊,焦急道,“不如跟你爸妈借吧?这么多年,你每个月雷打不动都转给他们钱。农村都是自己种地,花费不了几个钱,他们应该攒下不少吧?”

苏爱国刚工作那两年,工资可是全部寄给爸妈的。结婚后,寄了一半。总共九年时间。每月就按一百来算,九年也有一万了。

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万六,总共两万六,他们肯定能超过其他人。

苏爱国张不开这个口。当初因为只给一半钱,养父母就把他臭骂一顿。说他白眼狼,不知感恩。

这会开口借钱,他们肯定以为他不想赡养他们,说不定会生气。

张招娣也知晓丈夫为难,想了想,“我来打吧。就算我跟他们借的。大不了我打借条。”

苏爱国张了张嘴,到底没说什么。

苏以沫从爸妈的只言片语听出点名堂。爸妈好像跟爷奶那边关系不好啊?那妈妈借钱,他们恐怕不会同意。

但是买房确实迫在眉睫,苏以沫还是很想促成此事,关系不好没关系,只要许以重利,不怕他们不心动。

苏以沫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如果他们不肯借钱。妈,你可以给他们利息。比银行还多的利息。”

张招娣一愣,下意识脱口而出,“向爸妈借钱还要给利息?”

说完后,她看向丈夫,对方眼神黯淡,恐怕不给利息还真不行。

苏以沫见爸妈尴尬,主动岔开话题,“爸妈,你们商量下给多少利息可行?怎么也得比银行利息高,他们才能心动。”

家里的钱都是苏爱国去存的,银行现在存一年的利息是8.64%,存两年是9.36%,存三年是10.08%,存五年是11.52%。

苏以沫听着爸爸报数据,暗暗咂舌,这利息也太高了吧?怪不得物价涨得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