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3页)

只是这么一来,钱就不够了,苏以沫提议妈妈向银行贷款。

张招娣思来想去,除了贷款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拿着各项手续去银行贷款。

这年头公司越大,款越好贷。像张招娣这种又小又新的厂根本贷不到款。最后她只能拿好美味盒饭的股份抵押,才贷了五万块钱。

好美味没有房产可抵押,但是她去年交了不少税,银行根据纳税证明进行估价,贷了五万。也幸亏张招娣没有逃税,要不然现在都贷不到款了。

等厂房建成,张招娣开始招募人手管理工厂。

这次管理人员不是本村人,也是为了避免村民一言堂。

这次招的人名叫郝陆,对方是外地人,也当过厂长,厂子倒闭后就来鹏城打工,他找不到工作的理由和顾正光一样。张招娣招工,除了他知道怎么管理,还因为他前一个厂也是食品厂,懂得一些注意事项。

张招娣看他将工人管得服服帖帖,就让他负责管理。

她则招募销售人员。

这次没办法在村里招人,这些村民多是地里刨食的农民,哪里懂得什么销售技巧,让他们兜售,他们都张不开嘴。

村长见此,也只能暗恨村民不争气。平时在家比谁都能吹,到外面连个屁都不敢放,忒丢人。

张招娣劝村长消消气,扭头就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启示。这次招的销售人员分两种类型:一是在国内销售,二是销住国外,需要中文和H语。

国内销售好找,懂H国语言的国内销售人员却不那么容易。

她在报纸上打了好几天广告,愣是没招到人。

不过张招娣将泡菜加入盒饭里代替咸菜,顾客们的反应却是相当不错。

饭桌上,苏以沫问妈妈的价格?

张招娣不明白她的意思,“还能怎么批发?当然是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价,然后批给别人呀。”

苏以沫满脸震惊,都不可置信了,“郝厂长没教你定价吗?”

张招娣一愣,“这个价格就是我俩定的。”

苏以沫真的是一言难尽,她总算知道郝厂长之前的食品厂为什么会倒闭了。光会管理有什么用?连定价都不会。

她给妈妈讲,“批发定价应该采用阶梯式定价方式。批发一千斤的单价格肯定要比一百斤要低。你要鼓励批发商在你这边长期定货。”

改革开放十来年,许多老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郝厂长之前的厂估计是国企,价格一致,定价不灵活。私企要是失了灵活,那不是连唯一的优势也没了吗?

张招娣眼睛一亮,“我明白了。”

这个主意不错啊。她给每位批发商建立档案,根据他们的进货量给予不同批发价。

她给女儿夹了个鸡腿,看着女儿的眼神带着惊喜,“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怎么比别人灵活这么多。”

女儿才七岁呀,居然连这都懂。她一个成年人都不如闺女。太失策了。

苏以沫表情一言难尽,“你卖盒饭的时候,没遇过讲价吗?”

张招娣确实遇到过,但是让她主动提出减价,她却没想到。她想起女儿说的,要站在消费者那边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卖出东西,她算是深有体会了。

消费者说出来,就等于消费者占了主动权,要是她先说出来,就是她占主动权。这是不一样的。

张招娣眼睛冒光,“销售确实是一门大学问。我还差点呢。”

她卖盒饭时,还以为自己挺厉害。可现在看来,她的功力还是不够。得再加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