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2/3页)

张招娣光听女儿形容就吓得不轻,“那以后还是别坐这东西了。干嘛花钱吓自己。还不如买件衣服穿,买点吃的甜甜嘴儿呢。”

苏以沫也能理解。在妈妈看来,花钱吓自己就是一种很傻的形为。

大年初三,苏爱国带着妻女坐轮船到港城。

他们的港澳通行证是之前就办好的。

1992年的港城商业非常发达,人口密集,房子盖得密密麻麻,而且很高很高,从下往上看就好像直入云霄。

苏爱国和张招娣仰头看着这么高的房子,暗暗咂舌。

张招娣又担心上了,“这么高的房子要是发生火灾,消防员来得及救吗?”

也许有人说地震才是值得担心的事。其实高楼一般都会装避装置。地震来了,多层才是最危险的。

高楼最令人担心的就是火灾。一年可能都没有一次地震,却家家户户都要烧火做饭。一个没注意就有可能引起火灾。而火灾蔓延迅速,再加上楼层高,救灾人员赶到,再搭救,火势已经烧得很旺了。

苏以沫没亲眼见过火灾,但是只要抬头,就能看出高楼的危险。

苏爱国揽着媳妇,“算了,咱们还是别杞人忧天了。”

张招娣看着街上的百姓,他们衣着都很时髦,再一打听,他们都有上万的工资,羡慕得不行,“什么时候咱们鹏城才能发展这么好啊?”

她原以为鹏城发展已经够快了,可到港城才知道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苏以沫怕妈妈自卑,于是就握住她的手,“妈,咱们肯定能追上的。以前鹏城可就是小渔村,你再看看现在,高楼大厦、工厂数不胜数。”

张招娣深吸一口气,“你说得对。总有一天,咱们也能像港城这么好。”

一家三口走进旁边的店铺吃美食。

同样的东西,港城的价格是鹏城的好几倍。

张招娣肉疼,却又不能不吃。

吃饭时,一家三口听本地人聊天,他们在鹏城待这么久,粤语也是能听懂的。

隔壁桌的几个青年正在讨论股票,说得热火朝天。

张招娣听着没意思,碰了碰女儿胳膊,“咱们待会儿去买黄金首饰吧?以前我在拆迁村卖花甲,他们都是来港城买黄金。”

苏以沫想了想,“因为没有增值税和关税。不过港城首饰并不便宜,他们人工要比内地贵很多。”

张招娣点头,“咱们不买首饰,买金条,这个应该不需要加工费。你觉得呢?”

要是没有听到刚刚的股票,苏以沫还真心动了,但是她想试试炒股。

于是她将自己的打算跟爸妈说了一遍,“我想炒港股。”

为什么要炒港股呢?因为港股成立时间比国内要早,更加稳定。

张招娣一听女儿要炒股,不等男人表态,她头一个不答应,而且她还拿自己在公交车上见过的一个男人举例,“每天正事不干,连工作都给辞了,天天跑去股票交易点炒股。听说那字有绿有红,晃得人眼睛疼。这股票跟D品一样都有瘾。”

苏爱国觉得媳妇太危言耸听了,“D品是对身体有害,股票又没有。而且我听说有人炒股赚了很多钱。”

苏以沫巴巴看着他,“谁啊?咱们家属区有人炒股?”

苏爱国颔首,“当然有啊,咱们鹏城的成立了股票交易所,好多人都在炒股,赚了很多钱。而且你们别以为股票好买,新上市公司发售,他们凌晨三点去排队,许多人扛着钱都买不到。”

苏以沫上辈子没怎么碰过股票,只听过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的大牛市,至于1992年股票有没有牛市,她是不知道的。不过她想进股票试试水。她不懂技巧,投个几百元就够了。

苏爱国正在兴头上,小腿突然被人踢了一下,扭头一看,踢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媳妇,此时一双眼睛正直勾勾瞪着他,好像一只即将发怒的狮子。

于是他话峰一转,“小沫啊,炒股太危险。你现在是学生,不能把时间花在炒股上面。”

苏以沫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轻轻叹了口气。

张招娣见女儿不高兴,提出去海洋公园玩玩,“听说那里有许多海底动物。你不想去看看吗?”

苏以沫摇了摇头,没什么兴趣。

张招娣又提出去星光大道,“听说那里有许多名人拍过电影。”

苏以沫还是摇头。

一连说了好几个,苏以沫都没什么兴致,张招娣看了眼苏爱国。

苏爱国耸了耸肩,表示他也没办法。

张招娣看了眼女儿,咋这么犟呢,她试图跟女儿讲道理,“炒股跟D博差不多。会让人疯狂的。”

苏以沫想了想,“我不会上瘾的,大不了我每周只去一次。”

张招娣摆了个最现实的问题,“你每周要来一次港城?你能把路费赚回来吗?”

苏以沫被问住,好像也对,她爸妈这么忙,总不可能每周都陪她来港城买股票吧?那她退而求其次,“那我买国内的股票,这样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