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二合一(第3/4页)

若是住在城里的人,平时感觉还好,一旦刮大风,也是会感受到那种砂石被风带着划过脸颊的刺痛感。

“幸好我们这里多水,要是本就是水少的地方,怕就要真的和难民们一样了。”

“要我说,还是多亏了军师,不对,是多亏了陛下,要不是她提醒我们的,不节约水,不储备水,肯定撑不到秋收。”

“当初陛下不就想让我们多种点树吗?不过后来都因缺水死掉了,然后又被难民扒了皮吃。”

“多种树还是好,以后咱凉州绿树成荫,就像那个报纸上说的那样好。”

在天下百姓都振奋讨论的时候,一个个有佐证力度的文章也出来了。

有擅史的大家,整理了有史以来发生的旱灾。

虽然久远的史册可能有遗漏,但是光是近几百年来的数据,就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

旱灾发生的地区,大多是少水的地方,但是历史上凡是有诗人赞赏当地美景,诗句出现的前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几乎都是风调雨顺的。

近几百年间,人口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水土流失的情况没有统计。

但是旱灾发生的频率也确实是在慢慢变多,从一开始的两百年中才发生一两次,到现在两次干旱才间隔四五十年的时间。

在史学家抛砖引玉之后,给了人们新的思路,有熟读自古以来游记和诗歌的学子,也整理了许多资料。

将对应诗歌文章描写的地点,年代都标注出来。

然后再与历史上旱灾发生的时间一一对应。

竟然有七成以上的旱灾都能找到环境被破坏的佐证。

城静枫也深感这些人的博闻强识,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寻常人若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那可真的是一点也不简单。

饱览群书,心中有物,有足够的逻辑,还有勇气有胆识有自信,才敢将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公之于众。

世间从不缺乏能人和天才。

在第三期关于环保的报纸发行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人出来辩论,佐证,将报纸上带起来的对环保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报纸的权威建立起来之后,城静枫头一次尝试用报纸引领民意,效果就出奇的好。

在民间的讨论声和热情达到高峰的时候,城静枫也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

有引导百姓去主动爱护环境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归于各地的官员。

要求对境内百年以上的大树做出统计和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每年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监控乱砍伐树木的情况,必须做相应的补种等等。

并且将环境治理情况,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额外加分项。

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起码在短时间内,环境不会再继续恶化下去,至于改善,还是要一步步慢慢才能看见效果。

全国上下都开始了环境的治理,官府在其中出的力占了大头,百姓们自发的维护和保持,也加速了治理环境的进程。

环境的改变一时看不见成果,但是在大家沉浸于报纸带来的热度,都将目光和讨论放到环境治理上的时候。

各个城池全力铺设的铁轨,已经进入了收工阶段。

虽然一整条铁路很长,但是分担到每城池之后,工作量也没有大到完不成的程度。

在秋收这一段时间中,城静枫陆续接到了各个城池传来的竣工的折子。

待秋收完毕,宣传报刊的这十几天时间里,铁轨之间的衔接检查,还有路段提示障碍,也全部都检查结束。

五条铁轨基本上将全国各大主要地区连通,辐射的面积,也算是遍布了全天下,若是拿一个圆顺着五条铁轨跑一遍,这个圆圈定然是经过了地图上的每一点。

正当城静枫准备确定开通时间的时候,勤政殿外传来一声通传。

“镇国大将军求见。”

城静枫将笔放下,然后道:“宣。”

魏定平日里进宫,大多一身朝服,若是私下求见,面上表情大多温和。

不过这一次,却明显和往日不一样。

城静枫问道:“将军为何烦恼?”

魏定语气严肃的道:“陛下,凉州通报军情,匈奴来犯,从西边小峡谷穿过来,抢夺了一批粮食离开了,其中还有刚刚发下去的土豆良种。”

匈奴来犯?

城静枫不可思议道:“匈奴经过之前那一仗,元气大伤,怎么还敢前来进犯?”

魏定道:“我在匈奴的线人探查回来的消息显示,匈奴那边也有缺水的现象,加上上次那一役损失很大,现在情况很不好,内部四分五裂。应该是有的小部落活不下去了,破釜沉舟。”

城静枫回忆了一下在凉州了望塔上看见过的地形,很快就明白了匈奴是怎么进来的,眉头微微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