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张相公驾到(第2/3页)

提到了毛纺,朱元璋还笑了,“这不是多亏了先生,要不是你以身作则,织了那么多毛衣,又怎么会有毛纺的今天!”

张希孟也不推辞,而是道:“主公,我们现在朝廷自上而下,已经打通了。拿下高丽之后,由内而外,也打通了。发展工商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臣这次讲学,就是打算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为大明添砖加瓦。”

张希孟又道:“就在去年,苏州的丝绸棉布,外销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匹,百万织工桑农,衣食所系,丝毫马虎不得啊!”

朱元璋沉吟再三,反问道:“先生确实有办法增加岁入?”

张希孟道:“如果只是增加岁入,臣也就不用出京了。敛财之法,生财之道,臣还是有的。只是如何能提升大明的国力,让咱们产出更多的商品,获得更多的财富,能够更有效动员百姓……这些才是臣现在想考虑的。总而言之,臣一心谋国,请主公不要迟疑。”

老朱轻叹了口气,感慨道:“你是什么样的心思,咱还不明白?只是这一次你去济民学堂,咱就不能随时和先生谈心了。这样吧,先生有什么心得体会,务必尽快告诉咱……咱,咱也会挑选时候,去江西巡视,看看你把学生教的怎么样!”

张希孟微微一笑,“臣随时恭候主公!”

他们谈妥了最紧要的事情,接下来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阅兵!

朱元璋御极十年,普天同庆,万国来朝。

这么大的一个活动盛典,已经筹备了这么久,不可能虎头蛇尾,随便就结束了。

而张希孟也是这事的主持者,双方商议妥当,等阅兵仪式结束,张希孟就动身离京。

消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尤其是李善长,简直高兴的要昏过去了。

幸福来得有点秃然,他这把年纪,能抽过去!

“张相,朝中这么多事,你走了,我一把年纪,实在是支撑不起来,朝中可以没有老夫,但不能没了张相公啊!”

张希孟哈哈大笑,“李兄,你放心,我又不是死了,或者消失了……我是去济民学堂,坐船的话,一两天就能回京。而且就算我走了,一颗心也有一半,要放在京里,你说是不是?”

李善长连忙点头,“那是,那样的话,我,我就放心了。”

老李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头却是万般感慨,你要是真的不回来了,那该多好啊!送走了一个瘟神。

只可惜这话李善长不敢说出来,虽说张希孟不会把朝政扔到一边。但是他走了,没法时刻盯着,李善长也觉得松了口气。

只是接下来张希孟拿出了一样东西,立刻让老李提心吊胆了。

“李兄,一生所系,青史留名,小弟不敢有半点疏忽。只是小弟仅仅能秉笔直书,至于能不能比拟太史公,其实还要看李兄,你要做出足够漂亮的业绩才是!”

李善长扫了一眼《李相公评传》,眼皮跳了跳,暗暗咬牙。

好啊,张希孟,我算你狠!

老夫斗不过你,我认输了!

李善长只能老老实实,尽心尽力,摆平了老李,朝堂的事情少了大半……张希孟在这边紧锣密鼓筹备,这么大的事情,报纸自然是连篇累牍,疯狂报道。

很凑巧的是,每隔几天,就有报纸送到了张庶宁这里。

小家伙们也终于能了解到了朝堂动向。

许观这家伙一脸羡慕,“陛下御极十年,驾临奉天门,校阅三军,外邦使者都要跟着一起观看,见证大明天威,真是让人羡慕啊!要是能亲眼看看就好了。”

夏知凤几乎趴在了报纸上,一个字也不放过,她突然道:“这个奉天门一定很高大威严吧?”

胡俨随口答道:“那是自然!”

“对了,胡师兄,是不是科举考过前三名,就能走奉天门,御街夸官啊?”

胡俨一愣,“现在还有御街夸官吗?貌似自从科举扩招之后,就没有了吧?”

许观道:“问庶宁,他最清楚了。”

张庶宁沉吟一下,还是老实说道:“主要是过去的科举,考出来的士大夫在本朝不受待见。加上科举录取的人多了,也就取消了这一项。不过我觉得以后还会恢复的。”

“恢复?怎么恢复?”夏知凤好奇问道。

“就比如立下大功,比如开疆拓土,大约就会在奉天门走一次。还有如果发明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造福百姓,利国利民,估计也能走一次!”

夏知凤听到了这个,突然道:“那,那像黄道婆那样的人,能走吗?”

张庶宁点头道:“只要她活着,肯定有资格走的。”

夏知凤陷入了沉吟,她渐渐握紧了拳头,十分认真道:“我知道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了!我会努力走一次奉天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