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第3/4页)

不管湘云说了什么,鸳鸯都只管点头。湘云看她这样,虽然感觉她不可能殉主,但还是多提了一嘴,“咱们做小辈的,总不好说长辈的不是。只老太太若是有个万一,怕是也就只有咱们会想着她在下面过得好不好了。清明中元,寒衣除夕的,总要有人记得她不是吗?”

“姑娘想哪里去了。”听话听音,鸳鸯一下子就听出湘云在劝她什么,想了想,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只喃喃了一句,“人总是要活着的。”

没有就好。

说完这个,湘云又抓紧时间问了一回老太太的棺椁寿衣是不是都已经置办妥了。

鸳鸯点头,“棺椁许多年就有,那会儿我还没在老太太跟前侍候呢。后来我每年都会叫人刷一遍漆,只今年天还不暖和,便也没弄。寿衣也早早做了几身……”

贾母早年得过一些难得的好料子,便叫人做了寿衣做出来备着。但贾母也是爱美,爱收拾的人。哪怕老了,也不曾改变这一点。看到更好的料子时也不想亏待自己,她原也不是个会亏待自己的人。于是这寿衣就做了好几身出来。

人的后事第一要紧的就是棺椁和寿衣,这个不提前置办出来,事到临头就要受委屈。

还有寿衣,老话讲究在咽气前或是身子还有热呼气的时候上身,一是时间太长,身体变硬不好穿衣服。二来也是传言不尽快穿上衣服会叫亡人光着身子去下面。

至于墓穴什么的,那就是后话了。

湘云的一些丧葬理念大多来源于万项工队的这项生意,不过这些也足够应付贾母的后事了。“老太太的口含在我这里,到时再拿出来吧。”

又与鸳鸯说了一些后事上的安排,湘云便出去了。

今日是宝玉的好日子,虽说有贾母交待遗言这一说,但宾客什么的都还没走。等贾母进了内室休息,正堂这边先是安静了一息,然后堂内便由凤姐儿和王夫人招呼女眷吃茶,用席面。

外面的贾赦和贾政则又带着宝玉几个去招呼男客。

李纨是寡居之人,这样的喜庆是不便参加的,但琪琪格的嫁妆送到了大观园这边,做为管家奶奶她即便不好待客,也不能躲懒了。

她和凤姐儿有默契,凤姐儿不管大观园,她不参和荣国府,此时凤姐儿在前面招呼客人,一应不露面的差事便都由李纨来。

探春和惜春也想去陪贾母,但到了地方发现鸳鸯坐在外间,又隐隐约约听到里面有说话声。想到被老太太带走的湘云,又看了一眼鸳鸯的神色,二人便识趣的退了出来。

姐妹俩退出来后,对视一眼后又按着之前的计划去招呼客人,帮李纨的忙了。

宝玉强打精神撑到最后,等最后一位客人离开宝玉也顾不上他老子了,直接撒丫子奔回园子。

贾政此时也没心思责备宝玉,也一脸沉重的进了园子。

贾赦父子跟着贾政往里走,俩父子想的都是:

老太太最疼宝玉,怎么临了却只给宝玉分了一份中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明面上公平分配,私下里还给宝玉留了一份?

人心不足蛇吞象呐。

其实贾母这种分法几乎是平均分配的了。

抛开湘云和黛玉,惜春的那两份半,剩下的七份半里减去大房和二房各三个未婚嫁的,就剩下了一份半。

这一份半,李纨和宝玉都是三分之一,贾琏和迎春兄妹,一个是三分之一,一个是二分之一。

如果非要计较,也是大房比二房多了一眯眯。

湘云没在宴席结束后就立时离开。迎春也留了下来,到不是为了贾母那份嫁妆而是贾母今天的状态和遗言。

真的太不详了。

贾母还没有醒,太医看过了,说还没到日子呢。送走了太医,大家便将鸳鸯叫了过来,问了一回老太太的情况。

其实主要是想知道贾母的嫁妆名册以及贾母是否提前将嫁妆分成了十份。

鸳鸯环视了一圈,发现最叫人欣慰的是养在大观园里的姑娘和哥儿都没谁表现出对老太太嫁妆的垂涎和贪婪。

如此,便也是极好的结果了。

鸳鸯对着众人点头,然后从里间拿出一个匣子来,“已经分好了,按老太太的意思介时抽签决定是哪份。不知老爷太太奶奶姑娘们是想现在就分了这些,还是等老太太过身后再分她老人家留下的这些?”

人还没咽气呢。而且你们焉知老太太这回就真的挺不过去了?

“时辰不早了,我们爷还等着我回去呢。”湘云对着屋里的一众人点了下头,又转头对宝玉说道:“我明儿再来。”

“妹妹好走。”宝玉说完,又看了一圈屋里的人对湘云说道:“我送妹妹出去。”

“出来一天了,我也应该回去了。”迎春见状也站了起来,给长辈行了礼又转头对鸳鸯交待了一句老太太这边想吃什么,要用什么了,只管派人给她送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