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2/3页)

可这棉花做的被子,却是很有重量的,踏实地覆盖在身上,便再也不觉得冷了。

林程笑着调侃道:

“嗨呀,郡王给的被子可真是不一样啊!那不仅暖和,还叫人喜笑颜开呢!”

林德康瞪了他一眼:

“贫嘴!”

说着又忍不住跟儿子分享:

“阿程,爹是真高兴!郡王眼光独到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叫人种了这棉花,在这冬季可叫万千百姓免于冻死冻伤,实在是一桩伟业啊!”

要知道,虽然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冬季可以拿绵被绵衣和皮毛取暖,可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一两粗丝就得三十五文,一斤就是三百五十文,而做一床绵被,少说五六斤,再加上弹绵被的手工费,一床绵被,造价几乎得两贯,很多普通百姓家,一年也最多攒下这点钱,又如何舍得拿来做绵被绵衣。

就连军中,一件绵袍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一斤,在北方是很难抵御寒冷的。

皮子的价格则更加昂贵。

普通百姓们,几乎都是拿芦苇绒,柳絮稻草等物缝在衣服被子里取暖,在冬日里几乎都难免冻伤冻病甚至冻死。

丝绵之所以贵,便在于产量少,每年的国库税收也不过六十多万斤,远不够军中开支,几乎年年都得从民间采购。

而民间的总产量,他也估算过,大致每年只得三千六百多万斤。平均到全国六千余万的人口,每人几乎只有半斤。

可棉花却完全不一样。今年只是两郡两县,每十亩地种一亩,却足足收获了一千八百万斤棉花。

相比于丝绵来说,实在是高产太多了,保暖性却丝毫不差。

棉花若获得容易,便会价格低廉,普通人家就再不至于被寒冬夺去性命!

作为一个有情怀的士大夫,预见到百姓温饱不愁的未来,他如何能不欢欣。

*

拿到赏赐的周如植也同样很高兴。

可以说,作为农事司的司农令,再没谁比忙碌了差不多一整年,四处培训视察,向官员与百姓们传授种植知识的他更有成就感的了。

在慎郡王治下,他的种植理念畅通无阻,在慎郡王的政令下,从上到下各级官员都积极听从他的指挥,种植,施肥。

秋天的时候,所有作物的产量都比往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今年冬天,再不会有任何百姓吃不饱饭。

而这棉花,他也着实下了功夫研究,如今发现其真如想象中那样保暖,还有如此丰厚的产量,可不就是连御寒也解决了。

作为一个实干派的官员,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面上有光的成绩了。

或许在史书上这都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会跟着慎郡王一道,名留青史!

想到这些,他沧桑如老农般的脸上,便不由自主露出笑意来。

把棉被拿到妻子的牌位前,喃喃倾诉犹如人就在眼前:

“瑾娘,你看到了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郡王治下的百万百姓,今冬都将因我而温饱。以后,我一定会随着慎郡王的脚步,将这些种植之道传授给更多人!”

*

拿到赏赐的这些人里,唯有七公主,是并不那么高兴的。

哪怕这布料是李洵亲自送来的,她也不过是略微看了下,扯着嘴角笑了笑,李洵一眼便看出她的勉强之意来。

“婉儿,怎么了?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李洵柔声关切道。

他平日里政务军务缠身,经常四处奔走,实在是很少在郡王府,更少能关注到妹妹的情绪。

七公主赶紧摇摇头:

“没事,只是今天有些累了。”

她好东西见得多,这布料虽然柔软得少见,却并不足以让她多么侧目。

看大哥兴致勃勃的样子,她其实并不想扫兴,可最近她确实没有赏玩布料的兴致。

自从听闻西戎占据长宁后,她的心情便格外沉重。

她没有忘记,她才是那个最开始被父皇钦点和亲的公主。

哪怕那彦图中意的本是六姐,可堂姐李舒仪,是在她之后被许给那彦图的,不就等于是代替她嫁去西戎的吗?

她不是无知稚儿,如何能不知道和亲公主们去了异国他乡过的是什么日子,若真的开战,只怕堂姐还会性命不保。

“你一个小丫头,心里别那么大负担,有什么为难事情告诉我,大哥去帮你解决。”李洵笑着揉了揉她毛绒绒的发顶。

七公主却依旧摇头:

“真没什么啦,我要去休息了。”

说着,七公主便逃避似的跑开了。

大哥好不容易才在北疆站稳脚,哪有余力去攻打西戎。她绝不能让他因为自己的事为难。

七公主不肯说,李洵也不好勉强她,毕竟孩子大了,也有自己的秘密。只能等她愿意说的时候。

在肃城待了一天,李洵又陆续去了肃城治下的其余几个县,视察当地的制糖厂,看是否有各种设施设备和工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以便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