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3/3页)

袁老师对比了一下宋一交上来的作业,和她现在说的话,哭笑不得:这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仍然没变,只是学会了应付作业。

但他并不意外。

他了解宋一的行为模式,知道她是那种“利己型”小孩,做事考虑的是“我想不想”。她会受到法律的制约,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但不受道德感的束缚。

她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很强,为了达成目的,甚至不惜杀猪用牛刀,这可能造成一些或好或坏的次生影响,而她本人不在乎这种影响。只要不要受罚,她就无所谓。

宋一是天才,但搞不好也会是麻烦人物。

袁老师倒不会因此觉得她不好,她的这种情况跟她以前的经历是有关系的。她还小,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健全孩子的人格么?

他又问:“那你又如何理解像乔文这样的前辈?”

开辟新世纪时,有无数先驱。

宋一的表情有点纠结,斟酌许久,她才说:“我佩服他们,但又不太理解,因为我做不到他们那样。”

做不到,是事实。她早就经历过了一世,但她什么都没做。

佩服,是因为她是受益者。但宋一同样觉得,像她这种无关紧要的人的佩服,对当事人而言又有什么用?他们都已经身死道消,啥都没了啊。

袁老师笑了笑,摸摸她的脑袋,“其实我也不觉得这个世界有纯粹的奉献。”

宋一的眼睛一亮,“老师,我今年的思想品德是不是保过啦?”

袁老师改摸为敲,“想得美。我不是在赞同你的想法。有些人的奉献,不是为了实质性的回报,而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为了大道的圆融。就像你身后如果站着雯雯他们,你能不管他们的死活吗?”

“那不一样。我跟陌生人又没有感情。”

陌生人和朋友怎么会一样呢?

“是不一样,但又一样。走吧,你们想去外面看看,我带你们去。”袁老师站起了身。

王老师那边安检耽误了时间,正好就被宋一他们赶上了。

三个小孩站在老袁身后嬉皮笑脸,仿佛在说:耽误了这么长时间,结果不都一样嘛,之前就该爽快点。

王老师无语地翻了个白眼:她知道这些小孩为啥能这么无法无天了,可不就是被某些老师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