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两不相见(第2/3页)

而文选司、考功司又吏部里最核心的部门,可谓是实权中的实权。

文选司专司文官的选拔、分配、任免,考功司专司考核文官功过,这两个职位选了商白珩和张直这一对好友,又刻意把商白珩提高了半级,明摆着以后就是要商白珩说了算的。

而且,只要此二人合力,甚至可以把吏部尚书和侍郎架空,若商白珩是个有野心的,大靖文官都得以商白珩马首是瞻。

这就叫朝野内外不得不重新审视商白珩。

-

而这些调动,尚不是最引人注目的。

因为宣隐的调任更加耐人寻味。

大靖官员升迁有成例,官员一次最多擢升两级。

宣隐本是工部虞衡清吏司正六品主事,此次最多只能升到正四品。

可六部里没有正四品的官职,于是燕熙就非常微妙地被调到都察院,接任梅筠腾出来的正四品右佥都御史。

宣隐的任命一出来,群臣都心照不宣地表示恭喜。

经过宣隐入仕以来各种偏爱的任命,以及宣隐弹劾姜溥得到天玺帝默许之事,所有人都对宣隐未来的升迁心知肚明了——要不了多久,宣隐升迁,下一步若再跳两级,就是……正二品尚书了。

这种速度已然不是升迁,简直就是飞迁了。

然而,百官也挑不出毛病,甚至连都察院里的老御使们对宣隐也无可指摘。

因为宣隐每一步升迁都有重大实绩。

参刘秉、参姜溥这种惊心动魄之事,普通官员一辈子能干一件就足以青史留名了。

凭着这两件功绩,宣隐已可在史书中立传,升任尚书不是问题。

其实也并非没有破格提拔的路数,但宣隐不骄不躁,仍按着成例升迁。这样一来,不仅堵了御使弹劾的口子,又获得了朝廷上下一致的赞不绝口。

更叫人心惊的是,宣隐才十九岁,前程似锦,大有可为。

朝廷内外,心照不宣,这位迟早是要入阁的。

-

五月十五的早朝,一派祥和。

朝会上天玺帝格外说好话,众人都察觉出帝心甚悦,这是自皇贵妃去后百官第一次看到天玺帝主动笑。

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偷瞧姜溥案的功臣宣隐。

燕熙如今是正四品,每日上朝都在奉天殿内了,总算不用顶着日头曝晒了。

他在殿内站在队尾,百官看他,便都要回头。

燕熙眼观鼻、鼻观心,只作不知。

宋北溟全程直视前方,一眼都没转来看他。

燕熙的目光不甚在意地扫过宋北溟的背影,天玺帝一说散朝,他就随着人群走了。

宋北溟的轮椅由都越推着,走的不快。

燕熙路过宋北溟时,一眼也没瞧他,且走过去后半点回头的意思都没有。

两人竟是谁也不理谁。

宋北溟望着燕熙施然远去的背影,甚至都要怀疑夏小先生与他说过的“荣”的药效了。

论理“荣”应当是依赖着“枯”的,并且会随着接触变多而越来越依赖。

可那个冷情的人,自从十天前接走他的一件披风之后,再也没找过他。

虽然燕熙还是每天还用着北原王府的绿呢马车,却一次也没找方循问过有关他的动向,让方循给带话就更没有了。

宋北溟想:真是冷酷啊,连个正眼都不给。

而宋北溟身为“枯”反而越发强烈地想念着“荣”。

不……宋北溟无法欺骗自己,他想念的,其实是燕熙的味道。

宋北溟捏着手指,那上面留着的对方的体温已然淡去,他想:无情的负心汉,在弹劾姜溥的朝会上,那一眼又勾又撩又推拒,是有求于他才勉强给的。

用完他,转头就不认了。

-

都越是在前几日回到靖都的,原本是要安排去防卫燕熙,但宋北溟担心燕熙那挑剔的性子熟悉了方循之后不耐烦都越,便把方循全留给燕熙用了。

方循是正四品的明威将军,也要上早朝,下了朝便非常自觉地跟着燕熙走。

对此,百官第一次看到时,着实地不可思议了一阵,到今天已经见怪不怪。

在百官看来,北原小王爷和新科状元郎搞到一起的事情,从早朝相继迟到到弹劾姜溥前后出手,已然坐实。

现在此二人连遮掩都免了,光明正大地共用护卫,文武百官已经震惊到麻木了。

而且这两位当前大红人之事的事情,显然天玺帝也知道,连皇帝都没说什么,大家也就心领神会地开始隐晦地祝福。

两个当事人默契地对此不予置评。

-

燕熙今日散值,出了都察院就觉出不对劲。

暗处有人在盯着他。

北原王府的绿呢马车照常候在大门外,方循见到他,便跳下马车拉开车门。

燕熙扫视一圈,大致判断了对方的方位。

所来之人明知方循会来接他,还敢布网来刺杀,身手必定在方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