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储君之依(第2/3页)

在与汉临漠这种近距离的对话中,燕熙每个骨节都记起了那五年里被磨练敲打的疼痛,那时候他再痛,还是一次次地走向汉临漠对他示范的刀锋,此时燕熙仿佛又回到那种状态中。

燕熙双手端正地搭在膝上,微侧向汉临漠道:“各郡府县所缴军粮,隔日便有官报到徒儿那里,这些徒儿都是知道的。户部的军饷有梅筠盯着,内阁里还坐着老师,朝廷绝计是不会为难西境军饷。只是国库空虚,大靖幅员辽阔,到处都嗷嗷待哺,户部管着全国的账,也不能一味地偏向西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催底下的官府也无济于事了。空缺的粮饷,西境还得自己想办法。粮饷就是战力,我既为西境总督,必不会短了军士们一分一毫。”

宋北溟察觉出燕熙又回到从前的紧绷。

他听闻过汉家军训练的严格和艰苦,能够明白燕熙对于汉临漠的又敬又畏。他看燕熙在汉临漠面前习惯性地垂着眸,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汉临漠知道燕熙私底下有些积蓄,可他只知燕熙拿了天玺帝的私库,并不知燕熙还有旁的钱路。他是不善言辞的师长,心疼身为储君的徒弟要花钱的地方多,却不会轻易说出这种柔软的担忧。他眉间因常年重虑已拧出川字,此时他眉间褶皱更重,沉声说:“微雨,军需是无底洞,拿私钱补军需,只怕是杯水车薪,你莫要空了积蓄。”

他们师徒间习惯了吝啬的情感沟通,彼此说话都是一板一眼,燕熙道:“师父放心,徒儿心里有数。”

比起燕熙只有一个师父,宋北溟有很多师父,他更擅长于处理这种师徒关系,他反而懂了汉临漠内敛的爱护,于是接话道:“都统大人放心,北原这两年有些储备,真到了断粮那日,北原的救急粮走娘子关和平川粮道,供应西境全境只需三日。”

“梦泽所说可作为危时救济。”燕熙道补充道,“师父,我确实有筹粮的法子,保长久不敢说,保一年冬粮还难不到我。”

汉临漠一向知道燕熙是有主张的,听燕熙如此斩钉截铁,心中便定了下来。

倒是听到宋北溟毫不犹豫地要资助军粮,漠临漠颇感诧异,他凝视了宋北溟好一会儿,没再多说什么,接着道:“第二个难处是老兵不足。守卫军目前能用的只有两万汉家军、两万西三卫驻兵以及五千玉关县的守卫军,剩下的兵员统共不到一万人,而且大都是混吃等死的。这些兵守关卡勉为其难,守漫长的西境边线,实在是捉襟见肘。虽说正在募兵,但整肃军纪不是一日之功,老兵不够,新兵就很难带出师。”

燕熙这几日也一直在想练兵之事,正要开口,那边宋北溟又把话接过去了:“都统大人,北原的三万踏雪军已经在路上。”

“甚好!”汉临漠愣了一下,而后眉间松开,从座位上嚯地站起,激动地说,“踏雪军——若有踏雪军来,当真是求之不得。这是大帅的意思么?”

燕熙干巴巴地闭了嘴,发现自己身为总督,居然插不上话。

宋北溟在汉临漠的注视下,郑重地回话:“此事我来西境前和长姐议过,前几日和微雨也商定好了,微雨的意思我在信中都和长姐说了,前日收到回信,说长姐已经在点兵,挑了三万精兵,听凭西境调遣。”

汉临漠面上的浓郁终于散开,他朝着燕熙走了两步,像是想和燕熙分享什么,又克制地止住了步子,兀自连说了好几声“好、好、好”,再坐回去,侧身对宋北溟道:“本都谢过小王爷和宋大帅!”

宋北溟和汉临漠有着姻亲,他的二嫂汉临嫣是汉临漠的胞妹,他算是汉临漠姻亲的弟弟;加上宋北溟在宫里读书时,曾在汉阳手底下学过武课,算是汉临漠的师弟。

汉宋两家,关系匪浅,两家人掌握了大靖过半的精锐兵马,这是令京官们寝食难安的关系。是以宋北溟在靖都那几年,为着避嫌,很少和汉家走动,就算碰面了,互相也是以官职相称。

实则他们难得私下里见时,宋北溟是叫汉临漠“大哥”的。

“不敢当,都是为朝廷做事。”宋北溟在现下的氛围里,缓缓地补了一句,“大哥,莫要客气,都是一家人。”

他叫这声大哥,便是要和汉临漠推心置腹地说话了。

燕熙听到这一声大哥,缓缓地抬眼,古怪地瞧向宋北溟。

他猜不出宋北溟突然这样是想说什么,又对这种错乱的辈份关系感到莫名。

宋北溟得意地对燕熙轻勾了一个笑——我是你师叔。

燕熙这便宜被占得无话可说,只能收回视线,在心里好笑地谋划着要如何应对夜里宋北溟可能会有的轻薄。

汉临漠对两个小辈的眉来眼去只作不知,接着道:“第三个难题,幕兵困难。如今我和梦泽募兵,得打着汉家军和踏雪军的名义才招得来人,西境的百姓已经不相信官府和卫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