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青山谷雨(第3/3页)

“再有,官员与储君交往过密,也是犯忌讳的,陛下尚在如日中天之年……”接下来的话,不言自明,这人转了话头说,“人生苦短,最好的光阴也就这几年,去西境还得慎重。”

“如今六部空缺多,连内阁都没满员,若是考中了进士,必得被留在六部历练,只要踏实干着,何愁升迁?”

各间寝室里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谈话,却有一人不声不响地收拾了包袱,待他开了门,同窗见着了问:“青岭,你要去往何处?”

董正甫跨出门,站进夕晖的霞光中:“我已写好投帖,交给了祭酒。西境正是缺人之际,此去路远,我便不等吏部任命文书,先到总督府报到去了。各位同窗,来日再会。”

友人问:“你一试中举,在学中又极得老师赞赏,进士于你如探囊取物,此去弃学,岂不可惜?”

“边关不存,何来有国;国之不存,还来有家;家之不宁,何来有我?如今西境满目疮痍,百姓疾苦,已等不得。我读书是存了平天下之志,如今天下恐有不平,我却躲于安乐窝中,岂不负了生平之志?考试还能再等,西境却等不了。艰难险阻,总要有人去破。暗夜寒冬,尚有人在坚持,我又有何惧?”董正甫说到此处,畅快地笑道,“我且先去,各位同窗,殊途同归,来日朝中见。”

董正甫没有对同窗斥责和鄙视,各人来历不同,负担不同,所为自然不同。

他提了上行囊,告别了同窗。

此时已是黄昏,他连一夜都等不得,取了马,出了城,独自一人走上了去西境的路。

他曾在文斓之变中,领头质问“这天下变好了吗?”

开始变好了,董正甫看到了。

当日誓言犹在耳畔——前仆后继,万死不辞,且看我辈!

董正甫终于也读懂了《执灯志》,成为了“谷雨”。

青山最浓时,正是春末处。惊蛰已在前引路,董正甫望着西方豪迈地笑了起来。

-

周慈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西境,在总督府没见着燕熙,温演说总督大人去了岳西军营。

周慈想了想,觉得早一日见到燕熙也是好的,他已经许久没有给燕熙诊过脉,这两日就是立秋,一旦换季,荣又会有新的变化,他放心不下“荣”,连夜又去了岳西军营。

温演给周慈安排了护卫才马车,周慈不辞劳顿地赶往岳西军营,路上走了一个多时辰总算到了岳西军营。

-

岳西军营。

燕熙的营账内,烛火点得通亮,军医给宋北溟换上了伤药,退了下去。

宋北溟赤着上身,从榻上起来。

燕熙熄去半数的烛火转回身,便被宋北溟捕捉住了视线。

烛光摇曳,燕熙摘了官帽站在跳动的烛光里,青丝淌了满肩,他轻轻挽发的动作,似把夜搅出了涟漪,他站在离宋北溟几步外的灯旁,轻声问:“阿溟,还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