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隔岸观火(第2/3页)

明忠是真的心疼天玺帝,他鼻尖哭得通红,哀泣道:“皇爷,您只剩下殿下了,若再把殿下往外推,您只怕……只怕……”

“孤苦终老,无人送终是么?”天玺帝的声音平淡无波,“你以为,朕不把小熙往外推,就不是孤家寡人了么?”

明忠苦劝:“至少,殿下还能念着皇爷的的好。”

“不用他念着朕的好,”天玺帝道,“他如今一门心思想登基,要摒弃杂念,才会下手果断。”

明忠惊诧地喊:“皇爷!”

“朕等着他来。不止他,该来的都来罢,”天玺帝道,“朕总归是要下修罗地狱的,时候到了,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一并清算清楚了。”

英珠不知内情,听得云里雾里,微微抬头去看天玺帝。

而明忠却是知道的,他倏然跪直了,愣愣望着天玺帝,露出惊异不已的神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玺帝阴恻恻地笑起来,“是不是燕氏的血统,又有何要紧?我燕楠在此位,扫清了燕氏祖宗的困缚;我儿燕熙高中状元、清理朝堂、扫荡漠狄,哪一样不是不世之绩,千古之功?!”

英珠听得目瞪口呆,是他想的那个意思吗?他有些失态地望着天玺帝。

“我身上的血姓不姓燕,实在是不足挂齿。”天玺帝意味深长地盯住英珠,“闹罢,我要看看,大靖到底还有多少破烂!”

英珠被天玺帝的眼神摄住了,他的意识仿佛被一只大手擒住,在无意识间冷汗湿透了衣裳。

-

是夜,靖都起风了。

有人推波助澜,在黑暗的涌潮里,有人两三密议,在灯下奋笔疾书。

次日清晨。

平时起早贪黑做生意的铺子还没点灯,靖都的官道上就有人开始奔走。

他们鬼鬼祟祟地在各处张贴纸张。

-

天色大亮,靖都霎时炸开了锅。

街坊们看着那些纸张,交头接耳地说:

“当今天子血脉不纯,并非皇燕子嗣?”

“这不可能罢。这种诬蔑圣上的话,也敢乱说!”

“这可是要杀头的!”

那些到处可见的纸张像是烫手山芋,百姓们慌张地丢掉。

稍有些见识的人严肃地提醒:“天家血脉,乃是大事,岂是我等庶民能议的!”

“赶紧的把这些纸烧了,这些纸,光是看到都掉脑袋的!”

“谁家敢有一张,满门抄斩都够了!”

百姓们慌张地收拾满地的纸,点火烧了。

-

流言不长脚,却走的最快。

不出半日,靖都都在议论此事,便是锦衣卫在大街上巡逻,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百姓们都在观望,大家以为天玺帝必然震怒,一定会狠查此事,接着恐怕是要血流成河。

然而天玺帝除了派锦衣卫加强巡查之外,并没有处置谁。

这就微妙了。

难道是天玺帝底气不足?

-

乾清宫捉摸不透的态度,纵容了流言飞起。

隔天此事甚嚣尘上。

街上的纸张不减反添。

纸上写的话,愈发不能看:

“熹平帝暴毙而亡,是拜天玺帝所赐。”

“长公主其实是男子,被天玺帝处了宫刑。”

“天玺帝嫉妒燕氏血脉,绝了燕氏香火。”

每一件事,都犹如一记重雷,轰炸在靖都。

长公主是男子?!

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

百姓们先是迷茫,而后是窃窃私语,也没心思挣钱了,都伸着脑袋看宫里头的动静。

话说到这么难听的地步,仍然没见锦衣卫抓谁。

百姓们开始狐疑了。

这等非议之事,惊动了靖都的学生。

学生们知晓此事厉害,先是按捺着性子看事态发展,国子监祭酒更是亲自盯着监里头的学生们,再三叮嘱不许妄议,莫要参与,自毁前途。

可是学生们又等了一日,乾清宫还是没有表态,市井里头越传越难听。

学生乃天子门生,他们无法坐视君父被如此构陷。

学生们义愤填膺,自发到午门外请命,要天玺帝澄清事实,斥责非议之人,并起誓要与流言斗争,还天子清誉。

-

天玺帝无动于衷。

这下可好。

学生们从激昂不忿到不解怀疑。

有人开始怀疑流言莫非都是真的,否则天玺帝为何不作声?

是做贼心虚吗?

但此事实在干系重大,没有哪个学生敢出头去问。

-

到了第四天,突然冒出几个人自称是老晋王府的人,言之凿凿地说天玺帝的生母是个不守本分的女人。

还说胡氏在老晋王府要陪客,不陪客的时候,还往外偷人,借腹生子。

说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

胡氏因着没有任何封位,是天玺帝都不认的生母,民间说起她来肆无忌惮。连她几岁卖艺,几岁陪客,以及在入王府前卖过多少客人都被挖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