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爆红的第一三五天(第2/3页)

“而杨顾安、石姗等选手,在综艺结束后,也将与互迪娱乐签约。”

这的确是大众并不了解的信息。

大部分人,都会关注明星选手、综艺节目,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的公司。

而这个科普视频,无疑为大家打开了新的大门。

“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采访了许多综艺选手,也深入调查了互迪娱乐工作室。”

“原来,从《演员训练营》这档综艺节目立项开始,互迪娱乐就已经有了完备的人才挑选计划。”

“每一个进入公司的艺人,都需要经历两道门槛——一是文化素养考试,二则是背景调查。”

“最后,经过综艺的层层选拔,让优秀的艺人进入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卧槽,还能这样?如果每家公司都有文化素养考试,娱乐圈哪里会有这么多九漏鱼。】

【背景调查太重要了,现在的明星一个接一个的调查,让我有种娱乐圈里大部分明星都不干净的错觉。】

【前面的姐妹自信点,这不是错觉。】

【说实话,背景调查真的非常重要。某些娱乐公司不管什么人都签看,随便包装一下就推给大众,我真的会谢。】

【等等,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岂不是说明……互迪娱乐工作室的员工,塌房的几率相对而言小很多?】

这个消息一出来,弹幕瞬间刷满了屏幕。

现如今,进娱乐圈当明星,根本没有专业上的门槛。

一个明星能不能火起来,更多的则是依靠颜值、营销、资源、人脉。

至于他们真正的专业能力,又有哪家资本真正关心的呢?

而互迪娱乐,似乎为娱乐圈提供了新的模式。

女记者:“毫无疑问,姚边凉为互迪娱乐制备了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仅是在人才挑选方面,也包括艺人的培养。”

“在她的工作室内,艺人每年都需要参加一次考核,每三年参加一次大考,确保他们的专业水平没有下降得太厉害。”

“此外,分配资源不再是依靠一个艺人的热度,而是依靠他的作品评分以及演技实力——也就说是,即便一个艺人的粉丝再多,只要演技实力不过关,依旧无法获得好的资源!”

“公平考核机制不仅能解决艺人的后顾之忧,也能督促他们努力钻研演技。同时,公司对于艺人的相关考核机制也十分严格。”

“连续多部作品质量不好,解约;一年内未完成一部达标的作品,解约;拍摄综艺、广告的时间多于总工作时间的20%,解约!”

“经纪人与艺人均不可进行任何虚假宣传、违规炒作,否则一经发现,轻则给予相应处罚,重则解约、起诉。”

【现在只有一句卧槽能形容我的心情……】

【凉姐太牛了,这是要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行业?】

【虽然我也很希望这一切能顺利进行,但是。这样的想法有点太过理想化了吧。依照娱乐圈目前的情况,应该是很难实施的。】

【的确很难。不过,如果投入巨额资本、疯狂砸钱,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不管怎么样,只要这家公司还存在一天,我就支持它一天!】

【是的,这种业界清流凭什么不能被发扬光大?】

这样的剧情,简直就像是发生在小说中的一样。

谁都希望自己以后能天天追到优质剧,再也不用手整天刷到各种虚假营销、炒作绯闻。

互迪娱乐的出现,就是为大家提供了新的可能。

于是,姚边凉沉默地看着大家发散思维,评论区刷得很快,现在已经快进到“姚边凉是内娱之光”的离谱程度了。

姚边凉:“……”

实不相瞒,她当初之所以定下这些严格的规定,完全就是为了复刻系统给她的“宿主守则”啊!

本着自己淋过雨,也要撕掉别人的伞的态度,她选择将这些规则全部落实。

结果现在,怎么就成了内娱之光了?

姚边凉深深觉得,自己常常因为跟不上别人的脑补,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女记者的声音继续缓缓响起:“从以上的规则中,我们不难可以发现,互迪娱乐的工作室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唯实力论’取代‘唯流量论’。”

“正如《演员训练营》这档综艺,互迪娱乐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他们不再以流量和话题度来评判一位艺人,演技实力,才是检验他们的唯一标准。”

“只有当演技成为衡量一切的指标后,演员才会专心磨练演技,而不是一门心思琢磨着炒热度;只有当营销炒作的烂剧无法在市面上横行的时候,编剧和导演才能静下心来沉淀,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工业糖精。”

“内娱现如今的困境,其实是多方因素造成的——粉丝无脑追捧、媒体不正确引导舆论、观众一再妥协、明星不思进取甚至是没有遵纪守法……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目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