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虎头化了(第2/3页)

赵士从的鸽子很快回信,答应帮忙,同时夸奖赵士程办的事情妥帖——在他把大量碱坊转让后,有几个朝廷重臣暗中得了利,私下已经瓜分了将会得到的收入,如今密州知州的位置反而成了鸡肋,你快想想,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人当知州,他可以帮着活动一下。

赵士程还真没想到,但他已经不怎么担心了,如今密州已经经营了快六年,各种势力已经形成,加上他将利润分了很大一部分,只要不来什么花石纲,这里就会很稳定地发展下去。

王洋也很想跟着一起去,他如今已经收了好些徒弟,新镇的一些管理者也愿意追随他,去干一番大事业,那位新县令李光早就仰慕他的名声,在山水牵线下,前来求教,王洋一时半会走不了,只能将新镇的许多管理细节倾囊相授,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现在赵士程烦恼的问题是,要怎么给舟儿解释,自己准备离开密州,跟着他三师弟去太原的事情……

-

陈行舟知道赵公子要去太原时,拿着信反复看了好几遍,几乎要把信盘出包浆来,看得一边的郭药师很是无语。

“怎么,你想一起去?”郭药师刚刚知道这消息时,还是有些不安,但在知道作为补偿,自己又将添了一艘大船后,一颗心便安稳如沉海底,波澜不惊了。

陈行舟阴沉沉道:“不行么?”

郭药师很有眼色地闭嘴,转身思考自己的大船上要安排多少人。

陈行舟冷漠地放下信纸,眉宇间带着一丝凶恶。

他知道,不行!

如今,他已经占据了辽泽附近三百里的地盘,开垦了大量田地,修筑坞堡,收了一千兵丁。

耶律雅里的命令也不像先前那样,都不能出宅院,周边数个城池如今都愿意听令行事,陈行舟的权力也跟着膨胀了一波。

他先用兵丁清理了周围流民,将他们收拢,拉去开垦田地,随后平抑了粮价,敲打了周边十数个大小部族,然后建立了椎场,开始贸易,并且在老师的建议下,给部分大宗交易充当了第三方担保。

这些年辽东天灾不断,各大小部族的生活并不好,能互通有无后,日子虽然还是紧巴,却宽松许多,不像先前那样,一到冬季便要抛弃老弱求活。

辽泽水运便利,如今,他们辽泽城已经成了辽东的新经济中心,原本设在铁州的辽国市舶司,也飞快地搬迁到了他们辽泽城。

辽东天灾缺的就是粮食,辽泽在三年开垦后,虽然算不上丰收,但手下的兵丁民众们,至少饿不死了,只这一点,就足够周围的大小部族听从他的命令。

耶律雅里的禁卫统领特母哥本来看不惯主上事事都听陈行舟吩咐的,但在这么两年折腾下来,也不得不服,觉得这位不比圣宗的韩相差到哪去,甚至偶尔看到主上沉迷打猎被陈行舟押着签书盖印,生出了几分“这位大人能投奔自家殿下,是殿下的福气”这等大逆不道的感觉。

于是,在特母哥默认了自家殿下扶不起后,他的谏言便没那么多了,而是会帮着陈行舟分析辽东大大小小部族的势力、血缘姻亲关系等等,还会出兵修理那些胆敢在椎场强买强卖的部族。

这种局面下,他是万万离不开的,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新的师弟跟着老师前去北方,建立一番大业,自己只能跟着一个中二少年,每天听他又打了什么好猎物……

唉,生活不易,只能多养些鸽子,才能安慰师长将要远去的悲伤了。

不过,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写信给师长。

老师让他关注的女直完颜部,最近有新的消息,完颜部之主盈歌最近病重,难以起身,其弟完颜阿骨打接手了女直的大小事务,即将成为新的女直之主。

-

十月,河东太原。

这座新修的城池城墙长三里,宽二里,有四座城门,但城墙的情况并不太好。

在当今官家刚刚继位时,太原发生了一场巨大地动,将整个城池的大半城墙都震毁了,如今已经过了好几年,旧城墙依然未有太多修缮,太原是河东路治所,防备的是辽国,可宋辽百年无战事,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西夏,河东一路的军备,实在是拿不出手。

一队“专充修城”的壮城兵还在城墙边修筑,他们还负责城垣的日常维护,只是军资不够,他们的人数也不多。

而在这时,一队牛车从城中走出,行了几里后,在汾河边停下,几名身穿短衣的青年从牛车上下来,站在汾河边,对着城池指指点点。

“不能把工坊修在城里,没水!”

“那墙真矮,城也小,房屋破旧,在左岸修吧!”

“左岸都是农田,价格肯定不菲,找些偏僻地方,那边——就很好!”

“那是晋阳的旧城废墟,太宗定下不许人去那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