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3页)

甚至,在长安细作的刻意引导下,城中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不好的言论——

“看着吧,这家人被赶走不会是个例,很快就会轮到下一家。”

“平川王这是卸磨杀驴呢!需要人的时候分房子分地把人骗过来,如今不需要了就想方设法要赶走。”

“鱼(希1椟伽单单是赶走的话还算幸运的,就怕往后会有更残酷的手段哦!”

“平川王还能杀人不成?”

“怎么不能?忘了他刚来的那俩月,莫名消失的那几家富户了吗?”

“……”

一时间,流言越传越离谱。

有人尚能保持清醒,知道楚溪客为平川、为百姓做了什么;但也不乏那些升米恩斗米仇的人,明明因为政策扶持拿到了一文钱,却还要怨恨官府为何不给他十文。

于是乎,平川城内外对楚溪客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

也有一些从别处落户而来的百姓受了流言的影响,忐忑不安,生怕下一个被赶走的会是自家。

倘若只是自己被误会,楚溪客还没有这么气恼,在百姓中散播恐惧情绪,他就不能忍了。

楚溪客:“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我得反击。”

“无非是长安来的细作,抓起来杀掉就好。”贺兰康道。

姜纾摇摇头:“没有这么简单,或许那位就等着我们杀人灭口,好借题发挥。”

楚溪客气得直捶沙包:“那天本来就是那个老妇人道德绑架,带坏风气,怎么到头来反而成了我‘卸磨杀驴’?”

“那就把真相告诉他们。”

钟离东曦郑重道:“把那天的事一五一十说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也让那些新落户的百姓知道,只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不用担心被赶走。”

楚溪客眨了眨眼:“怎么说,贴告示吗?”

可是,很多百姓都不识字啊!难不成要专门安排一个人走街串巷地念吗?还是重启“平康坊大妈计划”?

倒也不是不行,只是现在“大妈”们都成了楚记的核心成员,有着各自负责的岗位,突然把她们调出来做这种事,还挺浪费的。

其实,楚溪客并不确定他这个“平川王”的头衔公信力还剩多少,就算满大街贴告示,有几个人会看,看的人中又有几个愿意相信?

“如果有电视就好了,来个新闻联播或今日说法,一日三餐循环播放,看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传播开来了。”

“歌谣、小令、打油诗,都是百姓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姜纾道,“或者参军戏也不错,崽崽不是很喜欢吗?”

楚溪客眼睛一亮:“我想到办法了!”

***

三天后……

“你看过了吗?”

“我都看三遍了!”

“我也看三遍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我早就跟你说,那天我就在棉田,凡是踏踏实实做事的,哪一个被赶走了?”

“害,我这不是吓怕了嘛!”

“对了,今日是不是轮到东二区演了?我想再看一遍。”

“一起一起,我也要再去瞅瞅!”

“……”

两个人一路说着话,脚下不停,直奔东二区,生怕去晚了就占不到位置了。

平川城,东二区。

十字街口原本就有个用来观看演出、举行活动的“文化广场”,这时候刚好利用起来,搭上舞台,演起了改良版的“参军戏”。

这个时代正宗的参军戏更像双人相声,一唱一和间讽喻时事。

楚溪客为了更好地展现当时的情形,利用参军戏这个壳子,排了一出小品,在符合事实逻辑的前提下,有包袱,有泪点,还有新奇的舞台设计和服装搭配,加上演员生动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百姓们的目光。

只演了一场,就轰动了平川城的大街小巷。

第一场,百姓们只是瞧热闹,谈论的话题也是围绕在这种新奇的形式上;第二场,楚溪客安排的“水军”上场了,开始把众人的关注点引到内容上。

演到第三场,便有“自来水”出现了。

最初是那日亲眼见证了棉田事件的采棉人。前段时间气氛紧张,人人自危,谁都不敢出面说话。

这时候,借着参军戏的由头,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当时我就在现场”,顿时就能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去。

原本默默无闻的人,陡然间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谁不羡慕呢?于是,越来越多的亲历者站出来,还原了当日的情形。

这下,百姓们才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幕后黑手不甘心,依旧暗中散播“不过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全家就被赶走”的恐慌。

紧接着,楚溪客就颁布了一则诏令——

首先说明,只要拿到平川户籍就人人平等,并没有什么“新平川人”、“老平川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