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第2/3页)

一切都在良性循环。

***

转眼间就到了年尾。

平川再次发生了一件人人津津乐道的大事——筹备了整整一年的客运专线通车了!

首发站:平川城三关口。

终点站:长安。

一时间,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全都成了这件事。

“也不算首次通车吧,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空车跑了,偶尔拉拉货,为的就是测试一下春夏秋冬不同天气下的路况,确认安全之后再正式拉客。”

“是的是的,这样就很让人放心了,毕竟是从平川工业园出来的东西,还是靠得住的。”

“刚刚测试那会儿我还去车站瞧热闹来着,里面那个桌子都是实实在在的香樟木,座位上还裹着羊羔绒,听说还有什么‘卧铺’,从长安到平川可以一路睡过去呢!”

“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想去坐坐看了。”

“呵呵,想也没用,你是没瞧见,别说那些行商富贾了,就连当官的想买一张票都要托人赖脸!”

“……”

这话说得不假,从平川到长安,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这辆客运专列上,可谓是一票难求。

无数信鸽飞往平川,各路节度使一天三趟地问,不要到一张票不罢休。

蔷薇小院的屋顶上那都不是瓦片,而是一层密密麻麻的信鸽!

下朝之后,楚溪客都不敢出门去玩了,生怕碰到熟人再给他要车票。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腊月初八。

“平川—长安客列”正式发车,八匹马拉着六节客运车厢,每节车厢里坐着六十六位乘客,可以说是非常吉利了。

另外还有两节货厢,一节用来托运行李,一节是餐车和工作人员的休息间。

从平川到长安,原本快马都要跑上两天两夜夜,如今坐着火车,平平稳稳,中间还能下车溜达几次,三天也就到了。

就算坊间传闻的那般,车内有舒适的卧铺,还有柔软的羊绒躺椅。

因为乘客人不多,因此每位乘客都可以独享一个竹帘围成的私人空间,有一张小条案,还有一个放行李和衣物的小架子。

架子上挂着一个小小的铜铃,若有事便可摇响铜铃,自有工作人员过来解决。

每到一站,火车都会停下来,换一拨乘务员和马匹,乘客们也可以下车接接地气,顺便到餐车吃顿“旅行套餐”。

餐车上的旅行餐都有专门的厨子现做,完全不用担心不新鲜。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不过还是以平川的美食为主。

这也是楚溪客特意要求的,为的就是让“平川”这张名片深入人心。

下车的时候,乘客们脚都是软的,不是吓的,而是觉得不真实,就像做梦一样,又觉得不过瘾,还想再试试。

《长安小报》、《平川日报》以及各地邸报不约而同地用了最大的版面报道平川客列,甚至附上了写实的配图。

一时间,朝堂庙宇、酒楼食肆、街头巷尾,从贵胄之家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平川客列,无一不是溢美之词。

楚溪客原本以为错过首发车之后,亲朋好友们对车票就没有那么执着了,万万没想到,屋顶上的鸽子更多了……

平川发展得红红火火,长安城里就有人不舒坦了。今上看着吐蕃赞普发来的国书,终于下定了决心。

除夕,平川城,蔷薇小院。

楚溪客在做年夜饭。

养殖场第一批大白猪出栏了,管事挑了最肥的一头,收拾好了送过来。

楚溪客一拍脑门,决定做一桌杀猪菜。

主菜是必不可少的酱香排骨炖粉条。

一乍长的猪肋骨,挂着厚实的筋膜和瘦肉,冷水下锅,焯去浮沫,重新洗锅放油,炒酱料,添水,加排骨,大火足足炖上半个时辰,再用小火慢慢焖着,这时候可以在锅边贴上一圈杂粮面揉成的小饼子。

直到日暮时分,锅盖一掀,满锅的排骨软烂香浓,锅边的小圆饼也发成了宣宣软软的大圆饼,肉香裹挟着酱香铺面而来,足足地勾起人肚里的馋虫。

另有四道经典热菜——

精瘦软烂的柴骨肉是姜纾的最爱。

连骨带肉炖得软烂,再把贴骨的肉丝一条条拆下来,因此又叫“拆骨肉”。

柴骨肉本身味道不重,多配蘸料吃,姜纾喜欢米醋加两滴香油,楚溪客喜欢香浓的芝麻酱,钟离东曦喜欢蒜泥,贺兰康喜欢红腐乳,阿肆总是充满好奇心,所有蘸料都要加一些,最后口味奇特到一边吃一边龇牙咧嘴,然后又忍不住继续吃。

与柴骨肉相比,贺兰康更喜欢酸菜炖五花。

酸溜溜的菜帮子伴着大片的带皮五花肉,依旧是大火炖,酸菜不会炖烂,且吸饱了肉中的油汁,五花肉连皮都是软嫩的,却不显油腻。

大口吃肉,大碗干米饭,正适合贺兰康这种大开大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