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2/4页)

谁知机缘巧合,竟然遇到了和婉娘如此相像的孩子,这么一比较,就暂且把傅锦琳往后挪了一些。

崔则说着无心,秦玄策听着,心里却咯噔了一下,他隐约记了起来,是的,明天上巳节,亦是傅锦琳的生辰之日,当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阿檀和傅锦琳在曲江畔起了一番冲突,幸得他出面,阿檀才没被人欺负了去。

一念及此,秦玄策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头,心中顿起波澜,他沉吟了一下,若无其事地问道:“我恍惚记得,令妹即武安侯夫人,那么,令甥女也就是这位傅夫人的女儿?”

崔则不疑有他,点头道:“是,我家琳娘,即舍妹与傅侯之女,舍妹一朝身故,只留了这么一点骨血,叫人怜惜。”

秦玄策看了看念念,上下打量了一遍。

念念歪着脑袋,眨了眨圆圆的大眼睛,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和她母亲一样,嘴角边有两个小酒窝,甜得发腻。

秦玄策把目光收了回来,委婉地道:“可是,依我看,这两者在容貌上完全没有相像之处,或许是崔太傅思亲心切,看走了眼。”

崔则一时为之语塞,是的,傅锦琳既长,并无崔婉的倾国之色,而如今,崔则遇到这个不相干的孩子,却与崔婉年幼时一般无二,那眉眼、那神情,就如同崔婉又活过来了一般。

崔则毕竟是个敦厚长者,并无不悦之意,反而叹息道:“是啊,琳娘生得不像她母亲,还是随傅家人居多,大将军不必因此见疑,我虽老眼昏花,但一母同胞的妹妹,必然不会认错容貌。”

可是,秦玄策是见过武安侯傅成晏的,这位傅侯爷与他女儿的样貌也找不出什么相似的地方。

崔则这边又殷殷致意:“这孩子确实与我有缘,不知她是大将军的什么人?日后可否偶尔容我到府上探望?”

秦玄策疑窦愈浓,无意多说,客气地虚应了两句,便带着念念匆匆离去。

临走的时候,念念趴在秦玄策的肩膀上,望着崔则,小小声地对秦玄策道:“我喜欢这个伯伯,和喜欢二叔一样喜欢呢。”

这孩子,喜欢的人可太多了,二叔心里泛酸了。

回到秦府,秦玄策命人将念念先带回观山庭,自己去寻秦夫人。

秦夫人在房中抄经,自从秦玄策远征突厥,她便日日抄经拜佛,即便秦玄策平安归来,这习惯也没有改变。

此时见儿子进来,她依旧一笔一画工整地抄录着,眼睛不抬,口中问道:“怎么,不是去杜家的鲤鱼宴吗,这么快就回来了?”

“应个场面而已。”秦玄策淡淡地道,“杜家鲜花似锦,火焰烹油,也不缺我一个。”

“在外面呆了三年,回来以后,你这孤傲性子越发厉害了,小心人家背后编排你。”秦夫人对云都公主还是喜爱的,连带着对杜家也颇有偏袒,闻言不禁嗔怪道。

半夏捧上了顾渚紫笋茶。

秦玄策接过,抿了一口,很快提了另外的话题:“母亲当年可曾见过武安侯府的傅夫人?”

秦夫人这时才放下了笔,奇道:“无端端的,怎么突然问这个?”

“今日在外,偶遇崔太傅,提及傅夫人,我想到了一桩事情,向母亲求证一番。”秦玄策含糊地应道。

秦夫人接过丫鬟奉过来的巾帕,擦了擦手,摇头道:“我不曾见过她,崔家世居清河,并非长安人士。当年吐蕃屡屡犯境,西部不宁,傅侯常守渭州,不得归,为了不误婚期,崔家将新妇送至渭州完婚,此后傅夫人便随夫婿常驻陇西道,并不曾回到长安。”

她追忆着往事,脸上露出了惆怅的笑意:“不过傅夫人生得绝色,傅侯当时年少,意气风发,还曾写信给你父亲,极言新妇之美,道来日回京,必要惊艳满城,可惜了……”

后面的事情秦玄策是知道的,也无需秦夫人再说下去。

可惜了,天降横祸,吐蕃大举来犯,渭州大战,傅成晏率部出城,陷敌围,月旬未归,有人传其已投敌营。

杜太尉之子杜衡时任监军,贪图崔婉美色,听信传言,未做辨别,以罪人亲眷之名将崔婉押解进京,意图染指。而那时,崔婉已经身怀六甲,半路难产而亡,崔家的人赶过去时,连最后一面都没来得及见到。

傅成晏九死一生,得胜回城,惊闻此噩耗,悲愤欲狂,径直挥师北上,剑指长安,扬言要杜家满门为妻子偿命。晋国公秦勉急率部阻之。

几经僵持,两相权衡之下,高宣帝将杜衡斩首,傅成晏的两个弟弟将首级送至两军阵前,跪求兄长悬崖勒马。

后,傅成晏含恨退回陇西道,此后十余年不曾归,与朝廷生隙矣。

秦夫人想起往事,叹息道:“所谓红颜薄命,不过如此,闻说傅夫人有天人之姿,一笑可倾人城国,江东文人多有为其赋诗,至今仍言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