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3/4页)

崔则长跪东宫,恳求太子出面。

太子心善,得知傅家发生的诸般情形,唏嘘不已,深为怜悯,当下不顾太医的劝阻,拖着病体,去向高宣帝求情。

“夫傅成晏者,虽桀骜不驯,但当年事出有因,其行可诛,其情可悯,且其长守渭州,力拒吐蕃,震慑西北诸胡,亦有功于社稷,所谓功过相抵,求父皇从轻发落。”

太子的病拖了两三个月了,一直反复,时好时坏的,看遍了太医署的所有太医也说不出所以然,只得说邪气侵体,需好好将养。此时他身上还发着热,面色呈现出不正常的潮红,跪在那里,身体也摇摇欲坠的。

高宣帝看得皱眉,急命左右将太子扶起并赐座,而后转过来看着殿下的崔则,沉下脸:“太子抱恙,正应好好休养,太傅怎可因一己之私,强令太子前来,太傅谬矣。”

崔则立即跪下,叩首不语。

太子又开口道:“与太傅无涉,实在是儿臣听闻此事,自己执意要来,傅成晏,将才也,若加安抚,将来能为朝廷肱股之臣,儿臣为江山社稷计,恳请父皇三思。”

时,大将军秦玄策在殿上,亦为武安侯陈情,极言其凉州之战时驰援之功,末了,跪下俯首:“若非傅侯,臣已然追随父兄而去,不能再见陛下,亦不能为陛下征讨突厥,傅侯高义,臣铭记于心,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傅侯对陛下、对大周赤胆忠心,绝无贰意,求陛下开恩。”

殿上诸臣见大将军如此,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纷纷附议:“求陛下开恩。”

只有杜太尉,长子杜衡因傅明晏之故,被高宣帝斩首,时至今日,仍然心怀怨恨,冷冷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高宣帝环顾诸臣,见此状,只得一声长叹,摆手道:“既如此,依众爱卿意吧。”

其实,高宣帝另外顾虑。

傅成晏在陇西道经营十几年,势力根深叶茂,诸州皆从其管辖,更兼之麾下兵强马壮,他人虽回京,但其心腹部仍统率兵马,从其号令,若将其拿下,恐陇西立即生乱,不可收拾。

显然,傅成晏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回京。

高宣帝思之再三,不加责罚,反而召傅成晏进殿,多有慰勉,言道陇西荒远,傅侯驻守多年,今既归,可长居京城,暂不必返,其陇西军务,暂由右骁骑卫大将军王开山代领。

傅成晏无有不应,三呼万岁,叩首谢恩。

至此,面上君臣相得,尽释前嫌。

傅成晏既与傅家诸人翻脸,便另觅府邸。

傅氏,高门豪族也,仅在长安城中就有多处居所,傅成晏在南街择了一处幽雅清静的大宅院,令人打理整洁后,带着女儿和外孙女搬了进去,大门重新刷了金粉朱漆,在上方挂上了武安侯府的牌匾。

如他所说,他为武安侯,他在之处,才是武安侯府。

只是一时仓促,偌大的宅院,找不到得用的奴仆。

好在有崔家舅舅在。

崔则二话不说,把自己府邸里的奴仆先调了一半过来,旁的不要紧,伺候阿檀和念念的人,一定要精细能干的。

傅成晏将阿檀安置在府中最大、最敞亮的一处庭院,庭中屋舍如画、草木葳蕤、杨柳拂风、紫藤爬了满墙,单单莳花的婆子就要三四个,更不用说各处做事的仆役。

在房里服侍阿檀的小丫鬟有六人,其中四个分别管着衣裳罗裙、胭脂水粉、珠玉首饰、各色器皿,还有两个贴身使唤的,唤作荼白和雪青,她们什么都不管,就是跟在阿檀的身边,走路的时候扶着她,天热了打扇子,天凉了添衣裳,闲的没事的时候,就捶捶腿揉揉背什么的,总之,侯爷的吩咐,务必要把阿檀娘子照顾得周周到到、妥妥帖帖的。

至于念念,她领了自己的一间大屋子,但却赖在阿檀房中不肯搬过去,就在大床边上又给她搭了个小床,另外叫了几个仆妇来照顾,只怕旁人不细致,舅舅崔则让崔明堂的乳母元嬷嬷也跟过来了。

这是清河旧宅跟过来的老人家,忠心可靠,行事稳妥那是没得说,她年轻时也曾经服侍过崔婉,对自家的这位娘子十分喜爱,如今见了念念,如同心肝宝贝一般,抱在手里,不停感慨:“天可怜见的,这莫不是婉娘转生,又回到我们家了。”

阿檀受宠若惊,心中十分不安,扭捏着,对崔则道:“我看这很不必,我自己是个能干的,什么事都能做,哪里需要这许多人围着我,再说,念念平时也乖,我一个人带得,嬷嬷年纪大了,本应颐养天年,怎么好劳烦她?”

崔则闻言,叹气道:“你这孩子,怎么就这样小心,这算什么呢,你母亲当初未出嫁的时候,在我们家,单单打理衣裳的丫鬟就有四个,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更不用说梳头娘子、茶水丫鬟什么的,连出门打帘子还专门备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