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5/6页)

刘子岳听完他的感想,笑了笑说:“那不一样,我这是撸了羊……不是,皇恩浩荡,赐我万顷土地,这些地不用缴税,产出都归我,我占了便宜。”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种植的大多都是高附加值的作物,无论是甘蔗还是棉花,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是能够长期储存,易运输,市面上价格又比较高的产品。

他赚得多,自然也就能给与兴泰的百姓比较高的工钱和一些福利。

可连州府衙的收入七八成都是田赋,还要上缴大部分,只少许留作府衙的开支。于子林没钱,也没找到搞钱的法子,而且这些土地也不是他的,就是他有百般计谋,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本地百姓贫苦的生活。

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摊派加税,不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

于子林轻轻摇头:“臣又不是没见过其他王公大臣的封地,他们土地上的百姓可没兴泰过得好,难怪咱们连州府不少百姓都想往兴泰跑。”

刘子岳笑笑没说话。

对绝大部分的王公大臣来说,封地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租子,产出供其挥霍,因此他们花在封地,尤其是土地上的时间几乎是没有。

只要下面的管事每年按时将该收的租子收上来就是,其他的都不重要,他们也没想过提高封地的产出,改善封地百姓的生活。能够在灾荒年,减点租子那就是大善人了。

这导致几百上千年,封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的变化,跟外面的百姓也没什么区别,只是由租种地主的土地变成了皇室或勋贵家的地。

于子林见刘子岳不说话,沉默半晌后道:“殿下,兴泰的经验可否在连州境内大面积推广?”

这才他来找刘子岳的真实目的。

兴泰原先是一片荒地,但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估计要不了几年,规模就会超过一些偏僻落后的县城。

如此迅猛的发展,于子林实在是心惊,若非亲眼所见,他都不敢相信。

他还年轻,心里也有一腔抱负,想为辖下的百姓做一点事,也想做出一番成绩,他日回京城扶摇直上,光宗耀祖。

刘子岳对上他灼灼的目光,轻轻摇头说:“于大人,你虽是连州知府,但连州的农田不是你的,是当地地主和百姓的,你拿什么让他们改种棉花、甘蔗等作物?即便种了,连州距广州还有不短的距离,这几百里的路也不好走,信息不畅通,你让他们将棉花甘蔗卖到哪里去?若是卖不出去,就只能自己拿着,万一因此种的粮食不够吃,恐怕还要埋怨你一顿,甚至是向上面参你一本。”

兴泰之所以能成,那是因为地都是刘子岳的,种什么他说了算。而且风险也全部由他承担,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期间那些百姓都是有稳定的收入可以拿的,不管最后这些东西是卖出去还是烂在地里,都不会影响兴泰百姓的生计。

可连州就不一样了,没有人给底层百姓兜底,而且农户分散,这也会造成种植收割运输等成本的增加。

于子林听完刘子岳的解释,有些失落地举起茶杯:“是臣想得太简单了。”

刘子岳笑道:“于大人也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我这里倒是有个主意,你要不要听听?”

于子林感兴趣地望着他:“殿下请讲。”

刘子岳说:“官府不能强制百姓种什么,以免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但我们可以引导,我们刘记商行可以在连州府设一店铺,长年收购棉花,棉花的价格比稻米贵,这样能保证卖出去,百姓还是愿意种一些的,积少成多,累积起来就不一个小数目了,如此也可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

而且也不用担心当地百姓饿肚子。因为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会平衡好种植稻米和经济作物的数量,优先保证自己家的口粮,这可比官府一刀切地去推广要好得多。

当然,这事对刘记商行也有好处,扩大了原材料的来源。

于子林听完后,感慨:“殿下言之有理,在深入民间这块,臣远不及殿下。”

刘子岳才不会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还吃过亏,走过弯路呢。

“于大人言重了,区区雕虫小技而已,大人过阵子也能想通。改变这种事,应一步一步来,刚开始将步子迈小一些,摸着石头过河,若中间发现了错误也好及时纠正,切不可一步到位。”

“一步一步来,摸着石头过河,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殿下请受臣一拜。”他当即站了起来,冲刘子岳行礼。

刘子岳赶紧放下茶杯,将他扶了起来:“于大人,咱们是朋友,实不必如此。”

于子林含笑点头,坐了回去,神采奕奕地问:“殿下,只收棉花,甘蔗不要吗?臣听说你们的白糖也非常俏,一群人抢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