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3/6页)

刘子岳看他虽然有些失落,但表情还算磊落,也没什么记恨的神色,不由在心里轻叹了一声。池家也算比较厚道重情义的人家,可惜踏错了路,上错了船。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池三爷,恕我多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好处,但也会招致祸害。咱们这些身份低微的商人参与其中只能做棋子,若有个什么,第一个被舍弃的就是咱们。你我手里财富不少,何不做个悠闲自在富贵的田家翁?尝遍天下美食,游遍名山大川,岂不美哉?”

“七公子豁达,我实不如你。”池三爷半晌才低低地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割舍不下的欲望,他就想池家能在他的手底下更上一层楼。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该说的他已经说了,刘子岳也不好再多劝:“那我就祝池三爷早日得偿所愿。”

池三爷笑了笑,从袖袋中掏出那张纸条,说:“谢七公子吉言。今日来找公子是因为这个,公子在广州可是有不对付的人?”

刘子岳掂起纸条瞥了一眼,轻笑道:“估计是李安和吧,除了他,我想不出这广州城有几个认识你,还知道你我之间的交易。”

“又是他,这人真是贼心不死,见不得人好,什么事都想插一脚。”池三爷恼怒地说。

就像阴沟里的臭虫,时时盯着别人,虽然带不来什么伤害,但恶心人啊。

刘子岳笑了笑:“不用理会他,今年李掌柜和罗大少爷种了不少甘蔗,很快就要忙碌起来,没空搭理我们了。”

提起甘蔗池三爷有点心塞,刘记这边的货源断了,他还得重新找货源,但让他找李安和那是绝不可能的。罢了,到时候再看吧,广州今年的白糖商人应该不少,总能找到长期的合作对象。

现在最要紧的还是粮食问题。

池三爷恳求刘子岳:“七公子,你在码头的那批粮食可否借给我用,现在折算成钱,还是以后归还你粮食都可以,算我欠你一个人情。请公子看在江南百姓正在忍饥挨饿的份上,帮我这一次吧。”

这种请求还真是难以让人拒绝。

他自顾不暇就算了,如果只是抬抬手能够帮到人,甚至能救人一命,自己却不做,刘子岳心里会有愧。

码头上那批粮食多灾民来说是救命粮,但对刘子岳而言,只是一批普通的货物,跟风囤的,没那么重要。

因此思索少许,他松了口气:“按照市价折算成钱吧,另外我还想请池三爷帮个忙。”

池三爷惊喜不已,赶紧拱手说:“七公子请讲。”

“回了江南,你宣扬宣扬南越的好处,说这边不缺粮,海产品丰富价廉,生活富足。”刘子岳浅笑道。

池三爷一口答应下来:“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七公子放心。况且,南越也确实是好地方,瓜果丰富,树木繁多,还有雪白甜蜜的白糖棉花,只要勤快,不用担心饿肚子。”

刘子岳很满意,含笑点头,叫来黄思严负责对接,将仓库的这批粮食卖给了他。

池三爷高兴地带着满满一船粮食回去了。

送走了他后,刘子岳给于子林写了一封信过来,又叫来冉文清商议:“这次荆湖、江南的干旱极为严重,夏稻恐颗粒无收,光靠朝廷的那点赈济,很难支撑这些百姓活到明年春夏。所以我估计过阵子,应该会有一批困苦的百姓逃荒到南越。我已经于子林写了信,让他安排一些人去连州与封州的地界接收这些灾民,若有多余不好安置的,也可安排到兴泰。”

至于粮食问题,南越没受灾,挤挤省着点还是够吃的。而且不够吃,南越这边冬季也有很多蔬菜水果,可以果腹,帮助灾民撑过这个冬天。

“属下明白了,属下会写信给陶管家,若是人少就他安排,若是人比较多,属下回去一趟安置这些人员。”冉文清马上明白了刘子岳的意思。

刘子岳很满意,冉文清真是越来越好用了。

九月底,荆湖和江南一带,竟还是未曾下雨。

朝廷的赈灾对数万万百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很快各地的折子又如雪花一样送去了京城。

延平帝看到这些自然很生气,写了封信给太子,督促他好好救灾,安抚百姓。替父分忧解劳。

看到这信,太子委屈极了,他已经尽力了,这阵子急得嘴皮子上都起泡了,但老天爷迟迟不下雨,他能有什么办法?

朝廷给的那点赈灾银子要救济数百万灾民,平摊到每个人头上,能吃几顿饱饭?

实在没办法,他只得给延平帝上了一封折子,请朝廷再拨一笔银子赈灾。

只是这封信还没送出去,松州旁边的越州就出事了。

越州辖下的一个百家村的百姓因为缺水喝,村里的井都干了,只得商量着去河床边打井,希望能早点挖出水源,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