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第5/6页)

郭富也说:“殿下不可回京。”

他来得最晚,对平王在京中的势力不清楚,但肯定是不如晋王深厚的。这一去京城,平王所有的优势都没了。

黎丞苦笑道:“可万一圣旨来了,殿下总不能违抗圣旨吧?”

当然,平王也可以这么做,但这就等于跟朝廷撕破脸,晋王他们正在找借口收回南越的兵权,这不是等于给他们借口吗?

大家都没出声,显然对眼前这个局面有些头痛。

良久,公孙夏道:“殿下不能轻易回京,实在不行就托病吧,天高地远,总能拖延一阵子。”

这么远的地方,拖延个半年一载都是常有的事,到时候京城还不知是什么光景呢。

黎丞积极赞同:“没错,臣这就找大夫,提前做好准备。”

其他人想想,短时间内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暂时这样蒙混一阵子了。

见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刘子岳先笑了:“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说不定这圣旨不会落到我头上呢。晋王与楚王现在不想跟太子之位沾边,可不代表京中其他势力不想。”

他们俩是因为看透了延平帝的想法,知道太子现在是就是烫手山芋,都想将对方推上去弄死。可其他皇子未必这么想,像庸郡王,若能登上太子之位,他一定不会放过。

毕竟这可是他唯一的机会。

就是不知道延平帝愿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公孙夏颔首赞道:“没错,殿下说的是,圣旨都还没来,大家也不用惊慌,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事未必没有转机。”

但等送走众人后,独自面对刘子岳时,公孙夏又看了一遍陈怀义的信,叹道:“殿下,这圣旨恐怕有八成的几率会到南越,咱们得做好准备。”

刘子岳眯起眼:“相爷,这圣旨未必是坏事。我非嫡非长,拿什么跟他们争?有了这道圣旨,我就有了名正言顺的机会。”

有时候借口也是很重要的,没看那些造反的很多都打着什么“清君侧”的口号,又或是护驾的旗号吗?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有时候“正统”这面大旗好用。

因为这天底下的文人能士从小受的便是忠君思想的教育,有一部分人脑子一根筋,就坚持要认可正统,忠于朝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哪怕忠诚的皇帝是个搞得天底下民不聊生的昏君,他们还是一样的效忠于皇帝,效忠于朝廷。

说好听点,这叫忠义,说难听点就叫迂腐,被洗了脑。但这种人也是最好用的,一旦你占据了正统,哪怕从未见过你,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你。

“殿下莫非是打算以身涉险,去京城?”公孙夏还是有些不赞同,京城的水太深了,他们在京城毫无优势可言。但在南越就不一样了,自给自足,可攻可守。

刘子岳轻轻一笑道:“当然不。这道圣旨我要,但去京城当那等傀儡太子,做他们角力的背锅侠,我肯定不做。”

公孙夏见刘子岳的表情笃定,心下有了猜测:“殿下莫非是有了主意?”

刘子岳只有四个字:“金蝉脱壳!”

京城,自钱茂提起平王之后,朝堂上支持晋王的声音便多了不少。

比起履历平平,毫无建树的平王,显然晋王在大臣们心目中的声望更高,就连中立的大臣,还有些纯臣也下场支持晋王。

这可不是晋王乐意看到的。

要是以前这些人支持他,他肯定高兴,但现在这种风口浪尖,越多的人支持他,父皇恐怕就越忌惮他,怕他是第二个前太子,要是他真的被这些大臣们强推了上去,只怕父皇要寝食难安。

因此一看风向不对,晋王便让底下的人也转而支持平王。

陈怀义心里自是万分不愿的,但他若是不表态,不顺着晋王的意思办事,只怕他的身份就瞒不住了。所以他面上非常赞同,朝堂上也第一个跳出来转而支持平王,妥妥的晋王党第二人。

有了晋王的人马支持,又有钱茂等人高呼,朝中支持平王的人开始占据了多数。

平王这个名不见经传,十来年没回过京城,都被大家忘到九霄云外的皇子竟难得的成为了京中的大红人。

甚至这时候还有人想起了平王未曾婚配这事。

对于这种情况,延平帝当然乐见。

立京城这几个年龄大的儿子他都不放心,立还未成年的,也完全无法与晋王等抗衡,还是平王最合他的心意,平王即便做了太子,那在京城也没什么势力人脉,只能听他这个父皇的。他让打那,他让做什么,平王都得乖乖配合,还能堵住大臣们天天喋喋不休的那张嘴。

皇后看出了延平帝的心意,也赶紧表态。

“陛下,臣妾听闻老七这些年可是越发长进了,臣妾觉得他就不错。傅康年和陈怀义这两个老东西,非要推荐子安,子安是什么性子您还不知道吗?只知道吃喝玩乐,哪是那块料,还是交给老大、老七更让人放心。”钱皇后故意提了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