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3页)

云封面色慌乱:“姑娘恕罪……奴婢只是听从殿下吩咐……”

“啪”一声,又是狠狠一巴掌。

女子气道:“狗奴才……”

没多久,又一个大宫女快步走进来,示意昭蘅她们赶紧离开。昭蘅低着头退步离去,走出老远才敢微微侧眸回头,看到那个美艳女子怒容满面地在骂什么,云封跪在地上,髻松钗歪,泪眼盈盈,模样甚是可怜。

昭蘅从女子的称呼和她嚣张跋扈的作为猜出,那女子应当是魏家大姑娘,魏晚玉。

昭蘅远在浣衣处,又不喜欢与人嚼舌根,对宫中之事知之甚少,却也是听说过这个魏大姑娘的。

她和太子殿下从小一起长大,门庭显赫,据说是太子妃的不二人选。

太子殿下李文简,是这个王朝最耀眼的存在。十四岁立储封为太子后,近些年访四国,定土安邦;行仁政,减税爱民;修身正己,据说身边连个红袖添香的也没有。

昭蘅在东宫干了很多年,却从没见过太子,只根据宫人们闲谈时说的话,在脑海里描摹出了一个皎皎如明月般的圣人剪影。

方才那撒泼跋扈的女子,与圣人并肩而行?

昭蘅琢磨了一下,无语地摇头。

——

次日一早,昭蘅早早就起身前往西门候着了。

同行的女伴对这次出宫侍疾充满期待,三五几人凑在一起喋喋不休。还没有入宫的时候,昭蘅就知道安国公。老公爷乃是陇西大儒,为人清和大善,济世救人,抚恤百姓,是人人称而乐道的老圣人。

昭蘅八岁那年,京城发旱灾,地里干得根本长不出粮食,山上的地都被灾民翻了无数次,到最后连草根都没得吃。

那年奶奶害病,命悬一线没有吃的,正焦灼时她听说安国公府开仓放粮,接济灾民。

昭蘅以为他和别的世家一般,借放粮济灾之名敛名望,不报任何希望地去公府前排队试运气。

最后她却真的领到了救命的粮食。

她去很多地方试过领粮,却唯独在安国公府领到了。

安国公府赈灾的粮食,支撑奶奶活了下去。

昭蘅对他心怀感激,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

昭蘅虽也敬仰安国公的为人,可她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就算去了公府,恐怕也无缘窥见真颜。但想到自己能去国公府为他侍疾,略尽绵薄之力,心中半是紧张半是喜悦。

云封准时到了西门外。

昨日在偏殿她遭受魏晚玉的殴打,脸颊还有几分红肿,眉目间却没了楚楚凄惨。

在殿下跟前服侍,哪怕挨打也得端端正正,不得折损半点风姿。

真累啊,昭蘅心想。

一一对了腰牌,云封领着东宫挑出来的三十多个宫女登车前往安国公府。

刚出宫门,到停车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她们出去的时候,旁边有几人正要入宫,两拨队伍刚好撞见。

一行七八人,锦衣华服,正低头掏着腰牌,低头说笑什么。

昭蘅还是一眼看见了人群里的白榆。

白榆虽是宦官,模样却生得格外俊逸,今日没有穿宫装,而是穿的一身月白锦袍,身子板正、风采卓然。

莲舟和冰桃时常打趣她,若白榆不是宦官,而是个普通侍卫,待日后她熬到出宫,定是个合心的如意郎君。

昭蘅和白榆刚认识的时候,他还只是个位份低微的小黄门。

她那时刚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身边无人相伴。白榆的陪伴安抚了她的恐惧。

在她最没有斗志的时候,白榆帮她和宫外的奶奶取得联系,让她渐渐有了支撑下去的勇气。

此后多年,他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她。

昭蘅不是青涩无知的小姑娘,不会看不出他眼中的情意。

昭蘅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老实本分熬到出宫,找个体贴忠厚的男子过日子,给一生操劳的奶奶养老送终。

或许是自小受多了苦难,她觉着男子温厚体贴就好,并不在意她的身份。

经历上次的痛苦,她甚至觉得是否是真男人也无所谓。

那事儿太痛苦了。

她认真地想过,等她出宫了,若是白榆不嫌弃她的事情,她也愿意和他过日子。

正恍惚着,白榆已和他的同伴入了宫。

昭蘅忍不住侧目看了眼他的背影。

时间过得真快啊,当初那个胆小懦弱的小黄门一转眼锦衣貂裘呼朋唤友自由出入宫门了。

他身上散发出的少年郎蓬勃之气,让昭蘅也忍不住惋惜。

若他不是个宦官,定然也是个意气风发的有志之士,而不是困于东宫,做任人差使的下人。

昭蘅没过问他现在具体做什么事情,但能自由出入宫闱,在宫前谈笑自若,想必至少得是殿下跟前说得上话的人。

昭蘅将思绪拉回来,缥缈的目光垂下,落在鞋尖上,快步追上前面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