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第2/3页)

身侧的萧笛顿时仰起脸,“阿娘喜欢,我也喜欢。”

玉姝被这小团子逗笑,轻轻刮着她的鼻骨,道:“不过,阿娘更喜欢阿笛。”

话音甫落,马车行至东市,却忽而缓缓停下。

萧淮止眉目一凛,起身撩开车帷,便见前方策马而来之人。

来人是霍铮,他翻身下马走到车窗跟前,揖礼道:“主公,我是奉命,来见玉娘子……”

他们进京的消息传得太快,才至此处,那位便已按捺不住了。

玉姝循声与萧淮止对视,默了片刻,她垂下眼睫望向窗外的人,颔首应下。

玄蓬马车一路紧随前方策马青年而行,从东市调转方向,车毂辘辘驶过青砖,半个时辰后,于城郊青龙寺前停下。

萧笛一向不喜寺庙神佛之类的,玉姝只得委托后方随行的菀音照顾女儿,这才安心起身离开。

眼前这座古寺已有百年历史,传闻诸代帝王都曾来此还愿,撩目而望,无一不是宝塔飞檐,巍峨殿宇。

玉姝敛目,提裙与身侧之人携手,一步步踏上山门石阶,跨过寺门那一刻,无端令她想起那一年,萧淮止率三军出征,战报传他悲迅时,她借礼佛之名,第一次来到青龙寺。

那一年,青龙寺的香火经年未断,满是熙攘往来的香客,伴随着阵阵梵音,无数经幡在风中翻飞。

她于人流中穿梭,曾在正殿那座金佛跟前瞻仰祈愿,也曾在庭中那棵古老的菩提树前挂上心愿,与上苍祈求一人平安。

这些年无数的过往,如走马灯般从眼前掠过。

回神时,主持方丈慧弥正与她颔首示意,“还望摄政王,能在殿外稍等片刻,陛下想与娘子单独相见。”

庭中枯枝簌簌作响,玉姝与他颔首莞尔,继而随慧弥走向后院偏殿。

偏殿的门微微敞着,从外望去,满室曛暗。

玉姝步伐稍顿,长长凝着那扇门,想起最后与长姐相见时,说得那一番话,字字锥心刺骨,令人心寒。

那时她不过十六岁,哪里懂得世间的情义两难全。

哪里又懂得,身处漩涡中心,于当时的长姐而言,只能朝前迈进,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庭中有风,将房门吹得吱呀作响,一道竹青色的裙裾自门内浮现,两道目光猝不及防地交织,玉姝瞳孔微震,一时喉间失声,只张了张唇。

几年不见,李琳琅的眉眼依旧妍丽动人,身形清瘦不少,见玉姝投来目光,她交握于身前的手紧了紧,颔首道:“小姝,先进来罢。”

二人一前一后走进殿内。

霎时,满室烛台点亮,通明烛火中,玉姝步伐顿住,眼底映着佛龛处的两尊灵牌。

“这是阿爹,阿娘的灵牌,”李琳琅将手中香火点燃,递给她,“我虽并非玉氏血脉,但养育之恩,没齿难忘。这些年,爹娘的尸骨一直没能找到,江左立的衣冠冢也于三年前被洪水冲塌,那时我病重在床,病愈后才得知,青龙寺的这处灵牌,是……摄政王立的。”

“也是立灵牌的这回,我才从住持慧弥口中得知,萧淮止一直以来,频繁来青龙寺是为何事。”

幔帐被烛火照亮,李琳琅垂眼,轻吁一息道:“慧弥告诉我,自他带着阿笛回城之后,整个人便如疯了一般,不知何处听来的邪术,每逢月圆之夜,他便要命寺中高僧作法,取他心头之血为引,行招灵之术,只为聚你魂魄。”

玉姝浑身血液都快凝滞,想起上元节那夜,她触过的那道狰狞伤口,那时他说是后来绞杀反贼所伤……

却实则为她。

李琳琅抬眼对上玉姝怔忡的神情,继续道:“我当真是觉得这人疯了,也不曾将你的消息告知于他,但没想到,他竟这样坚持了四年,即便从未有过一丝希望……我本以为他要这样一辈子,若是如此,一个无心朝堂之事的摄政王,于君王而言,倒是一件好事。”

“却不承想,兜兜转转,他还是寻到了你。”

说至此,李琳琅侧首看她,低声道:“小姝,从前是阿姐没能照顾好你,若你不愿,这世上再无人可逼迫你。”

话落,沉静数刻,玉姝将手中香火供于宝炉中,复而撩裙端正跪在蒲团上叩首三次。

而后,从蒲团起身,目色静笃,她道:“是我甘愿。”

见李琳琅眼底怔怔,玉姝莞尔,重复说:

“阿姐,是我甘愿同他回京。他这个人,是有些不好,性格古怪,阴晴不定,从前我总是很怕他,怕他稍有不虞便要折磨我,怕他囚我、困我。那时,我总是求他,以至于我们之间从无对等的身份相处,但后来,我才隐约知道,他是在意我的,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

“萧淮止,他偏执、自负、暴戾不仁;于世人,他是奸佞之臣,是社稷之危,可他也是大梁的战神,也曾庇佑四方;他之于我,从不是恶人,所以阿姐,这一次,是我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