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关于饵丝,你知道几种吃法?半夜饿了,那就做红酥鸡!(第2/4页)

至于最后一道的红煨肉。

做法倒是很简单,把猪肉放在锅里干煸一下,放进瓦煲中,加入甜面酱和黄酒进行煨制,等肉的色泽红润时出锅开吃。

这道菜跟现代版的东坡肉有点相似,但也有区别,因为这里面不放糖,也没别的调料,全凭甜面酱出香味。

这样的烹饪手法,对调味有着很高的要求。

甜面酱放多了咸,味道重,放少了味道又会淡,一个不慎就会毁掉一锅肉。

另外黄酒的使用也非常讲究,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跟肉持平就行,先大火烧开去除酒气,再盖上盖子小火煨制。

煨的过程要定时掀开锅盖查看。

肉变黄的时候,说明煨的时间不够,肉要是紫红色,说明煨的时间太长,必须是红润的色泽才行。

另外也不能频繁掀开锅盖看,要是锅里的油气散去,整道菜就失去了精髓,瘦肉部分会又干又柴。

林旭觉得这道菜之所以失传,应该就是跟做法有关。

调味方面要求高,煨制的火候要求高,偏偏做出来又只是红烧肉、东坡肉一样的肉块,会失传也理所当然。

美食想要长久发展,必须要走下沉路线。

所谓下沉,就是深入到民间百姓中,让老百姓能做出来,同时味道还不差,这样的美食就不会失传。

相反,像红煨肉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其容易失手的菜品,失传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尽管失传,回头还是要尝试着做做的。

甜面酱和黄酒炖肉,应该能吃到纯粹的肉香味。

抽完失传菜品,林旭将墩墩放回到服务台上,刚准备上楼歇会儿,老黄两口子走进了店里,老黄手中还提着一条硕大的宣威火腿。

“兄弟,听说饵丝已经做好,我特意带你嫂子蹭饭来了。”

老黄真是个讲究人,蹭饭不空手,这么一整条的宣威火腿,在滇南本地,能买上百碗饵丝了。

“行,那我这就上楼去做。”

林旭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钟表,居然不知不觉快下午四点了,也确实该准备晚饭了。

他接过老黄递来的火腿,提着快步来到楼上。

将火腿递给车仔,让他收到仓库里,接着林旭拿出砂锅,准备开始做饵丝。

饵丝的做法众多,在滇南至少有上百种不同的搭配和吃法,不过相对经典的,还是炒饵丝和砂锅饵丝。

炒饵丝在滇南还有个别名,叫大救驾。

据说明末清初,南明永历皇帝奔逃至腾冲,在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之时,吃了一碗炒饵丝,竟如同吃山珍海味一般,不觉脱口说道:“真乃大救驾也!”

故事的真假不好说,不过南明在滇南地区确实活跃了很长时间,对滇南的饮食文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这些来自中原江南等地的政权核心成员以及将士,也将家乡的饮食习惯带过来,让滇南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

哪怕到了今天,滇南饮食依然能看到全国各地饮食的影子。

林旭切了一些肉末,用葱姜酱油等配料炒至断生,这就是吃饵丝少不了的肉臊子了。

接着他又准备一些配料,比如卤豆腐干、煎鸡蛋、宣威火腿片以及辣椒酱等配料,全都准备妥当,开始煮饵丝。

锅里加水烧开,将饵丝放进去煮制。

趁着这个功夫,将砂锅放在灶上,加猪骨高汤烧开,等大锅里的饵丝煮软后捞进砂锅中。

放上肉臊子和其它配料,撒上葱花香菜,淋一些辣椒酱,这就是最基础版本的砂锅饵丝了。

饵丝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在滇南的小摊上,这些配料甚至可以随意组合,自由度非常高。

林旭将一个个砂锅从厨房端出来,老黄两口子顿时眼睛都直了,显然,这个味儿就是想要的味道。

煮好的饵丝看起来有点像是宽一点的面条。

不过吃到嘴里,能明显感觉到饵丝那柔韧的口感和浓郁的米香。

这种香味和口感,是米线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米线,虽然让米线的产量有了大幅度上升。

但米线本身那种米香味,却在逐渐变淡。

“好吃,林兄弟这手艺真是没得说,也就滇南一些偏僻的小摊,才能吃到这种味道和口感的饵丝。”

黄夫人对林旭的手艺赞不绝口。

不光饵丝美味,搭配的也很合理,比如那些火腿丝,虽然看起来量不是很多,但吃到嘴里,每一口都满是鲜美。

沈佳悦原本觉得林旭好不容易落户,晚上就吃这个太简陋了。

但尝到饵丝的口感后,这丫头就停不下来,尤其是吃几口饵丝,再用勺子从锅里舀起一点高汤小口喝下去,这种满足感,比小时候吃砂锅米线还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