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跟这种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政治呢?(第2/3页)

“对了,下政令通知刘益守,在东海郡和下邳郡固守,不得出击兰陵县,破坏整体部署。”

萧衍淡然说道。

果然如此!

朱异心中吐槽,就知道这位皇帝绝不会把夺回祖地的荣光给予外人。也不知道那位桀骜不驯的驸马,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他没法多说什么,只能恭敬退出大佛阁。出了同泰寺,被江边的冷风一吹,朱异清醒了几分。他心中有个难以解释的疑问,直到现在都无法释怀。

刘益守也算是自己见过的顶层次人物了,让他深为畏惧。偌大的建康城里,都找不到能与之相提并论之人。

这家伙平日里一举一动都有深意,绝不会在大事上有昏聩之举。他这次“义务劳动”,为萧衍夺回祖地铺路,两袖清风,难道真就是因为兰陵县风景好看么?

……

身后一辆又一辆的平板车,堆满了货物,刘益守带着贾思勰在寿阳周边的村落里面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送温暖”,都是些布匹之类的东西。

寿阳今年和北方一样,也是丰收年景,粮食或许不缺,但这不代表普通人家不缺穿的用的。类似的东西,其实已经属于“工业”的范畴,只不过因为生产力层次较低,被称为“手工业”。

“阿翁,平日里吃河鲜么?”

刘益守问一位院子里晒太阳的老汉道。

“吃啊,除了河鲜外,平日里就没有肉了,不吃这个吃什么呢?”

老汉理所当然的说道,要不是刘益守等人给他们送东西,又是统管寿阳一方的大佬,他都觉得对方是多此一问。穷苦人家,除了河鲜外,几乎就没有其他动物蛋白来源了。

民间吃河鲜的方法最多,不是没原因的。

“吃河蚌不?”

刘益守笑眯眯的问道。

老汉没说话,进厨房里端出来一锅还没煮的河蚌。刘益守和贾思勰对视一眼,心说果然如此。寿阳周边河蚌众多,几乎家家户户都吃。

河蚌最喜欢在浅水湖、浅水河这样的浅滩生活,芍陂一望无际,水却不深,沿岸密密麻麻的都是河蚌。

刘益守他们走访了好几个村子,得到的消息,跟自己之前预料的一样。

“阿翁这边,在河蚌吃出过珍珠么?”

刘益守冷不丁的问道。

原以为这人也会跟之前走访的那些人一样满脸莫名其妙,没想到对方竟然眼神闪烁,支支吾吾的不肯回答。

“阿翁,我们就是想见识一下,珍珠还是你的,在下也不缺那点钱。”

刘益守从袖口里掏出几枚铜钱,抓住老汉的手,将钱拍在对方手掌心。

估计是平日里刘都督名声甚好,不是那种欺男霸女之辈。那老汉长叹一声,引刘益守和贾思勰入屋。从枕头下面摸出来一块布包,打开布包,就看到里面有一颗拇指大小的珍珠,还泛着蓝光,十分惊艳。

刘益守隔着布端详了一下,将珍珠还给老汉问道:“出珍珠的河蚌是在哪里捡来的?”

“刘都督啊,唉,老汉我时不时就去那边捡起河蚌,只是再也没出过了,就这一颗!”

那老汉摇头叹息道,他总算明白这位刘都督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了。不是要他这颗珠子,而是要知道哪里产珠。

可是河蚌产珠,极为罕见,岂是你说有就有的?这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吧?

“带我去河边,然后告诉我们是哪种河蚌,重重有赏!”

刘益守语气激动的说道,难掩兴奋。

河蚌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甚至不同的河流里,同种河蚌还有不同的亚种。并非是每一种都能结出珍珠的。

一行人来到河边,找到了老汉所说的那种河蚌,果然是很常见的种类,刘益守自己都吃过,当然,他没那么好的运气吃出珍珠来。

“阳休之,你和源士康领着车队,把剩余的物资都分配给村民,我们回寿阳城了。”

事情办完,就不必多花时间去卖弄来收买人心了。刘益守吸取萧衍的教训,要行的是大善,而不是惺惺作态行小善,作大恶。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作秀上面,还不如办点实在的事情。人生苦短,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去搞类似的亲民作秀。

……

寿阳城内都督府衙书房里,刘益守摊开大纸,用炭笔在纸上画了个图,然后打开河蚌的盖子,对着贾思勰一番描述。

“简单的说,珍珠呢,就是沙子掉到河蚌的肉里面,河蚌为了保护脆弱的身体,分泌出很多液体将沙子包裹起来,这个球越变越大后,就变成了珍珠。当然,这里的沙子只是个比喻,也可以是别的异物。”

河蚌产珠的原理并不稀奇,唐宋时期,就有很多学者观察到一种“小珠换大珠”的现象,也就是找来一个很大很健康的河蚌,然后将米粒一样的小珍珠趁着河蚌张开的时候将其塞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