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第2/3页)

萧纪对着刘益守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他算是对刘益守这位梁国边镇强藩到底有多大能量,有了十分直观的体会。

“朝廷不修兵戈,政出多门。此番能收拾局面,多亏有刘都督从彭城出兵一战定乾坤。要不然,魏军指不定已经饮马长江了。”

羊侃也感慨说道,不动声色的给刘益守搭台子。

如果是以前,萧纪肯定是对羊侃的话不屑一顾的。但经过这次惨败,让萧纪明白了一个十分浅显,从前却根本搞不懂状况的道理。

一把神剑在手,胜过身边百杆朽木。手里笼络的人多并没有什么卵用,只要有一个好用能用的人,就能成事,甚至成大事。

“妹夫,本王此番摔跟头,也是痛定思痛。

江淮前线,变数太多,又有魏国大军压境,非等闲不能制。只是,本王并不能一直呆在天子身边,不能一直呆在建康,敢问本王此番回京述职,应该如何跟天子请求就藩一事呢?”

萧纪原本的打算是此番胜利后,希望萧衍把北兖州一带,包括北海郡都封给自己的。这里靠海可以发展海贸,而且还有部分地方是梁国的产盐地。可以说占了这块,就永远没有缺钱的忧虑了。

他想得倒是不错,只是没想到魏军会那么凶猛。

“在下从北面而来,很多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殿下想听听在下的见解么?”

刘益守微笑问道,心情似乎不错。

“妹夫请讲。”

“元氏失德,六镇乃国之肺腑,都发生叛乱。此后两淮精兵,悉数北调。更是有陈都督北伐,险些灭国。

故而梁国在边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小。”

听到这话,萧纪微微点头。自从梁国建国以来,对北面作战频频得手,甚至有陈庆之一路打穿了魏国。这次萧纪等人栽跟头,其实也有些看不起魏军的因素在里头。

不过是普通人常有的惯性思维罢了。

“而今魏国的局面,由乱到定,高欢名为丞相,实则与皇帝无异,麾下兵马,也取代从前的魏军,成为新的魏军。八皇子对他们不熟悉,故而才吃了大亏。在下定然会上书天子,此战罪不在殿下。”

刘益守不经意间暗示,自己会从中说情,不会让萧衍惩罚他。

萧纪闻言大喜,紧紧握住刘益守的双手激动说道:“妹夫所言极是,极是啊!唉!”

“两淮之地,可以想象,将来必定会跟魏国殊死争夺,战况激烈。因为掌舵魏国的人已经不是元氏,而是高欢。

敌人在变,我们的应对也需要改变,不能再政出多门,方镇无序,各怀心思了。”

“莫非妹夫是想本王统领两淮之地方镇?”

萧纪皱眉问道,他有点不明白刘益守的脑回路,明明都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还一直说两淮做什么呢?

“殿下,我这么说吧。”

萧纪不上道,羊侃在一旁都等得不耐烦了。

“此番,是刘都督派兵断了魏军粮道,又捣毁了魏军后方大本营。现在也是刘都督出面,将殿下换回来了。

淮北一线,与魏国接壤的最前线,显然只有刘都督是最可靠的,毕竟他还是你妹夫。”

羊侃就差没说把自己现在身上的头衔转让给刘益守了。

萧纪不蠢,很快就明白刘益守刚才为什么顾左右而言他了。刘益守是在等自己这边的保证呢!

诚意,不是空口白牙,是要有利益输送的。

“妹夫且放心,等本王回建康面见天子,一定将妹夫的功劳好好说道说道。这两淮没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妹夫坐镇。本王只能对天子说这么多,具体天子要怎么办,那是本王无法控制的。”

萧纪没有把话说死,但是他在建康的时间最长,一直没有外出就藩,对萧衍的脾气实际上也是最了解的。只要把这番话带到了,刘益守又是驸马,都督几个州的诸军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淮之地,那都是给有能力的人锻炼用的,现在还真算不得是块肥肉。得知魏军这么凶猛,萧纪自己早就没那个念头了。

“殿下真是太客气了。”

刘益守淡然一笑,发现萧纪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知道对方这次真是遭遇了不小的挫折,心气都矮了一大截。

“蜀地自古命运多舛。古人常言: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于国家长治久安,蜀地需要一位萧氏的藩王坐镇,这也是应有之意。

蜀地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再加上又有天险阻断,其中自成体系。于外,没有魏国虎视眈眈,兵马侵扰,于内,没有天子随叫随到,芒刺在背。

殿下去蜀地,岂不美哉?”

妙啊!

萧纪大喜,他之前怎么就没想过蜀地呢!他是准备让萧衍将其安置在三吴地区的,也就是刘益守前世的湖州、杭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