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第2/3页)

看到石头上面刻着的四个字,斛律羡迷惑不解的问道。

“这个石头上的字迹,好工整啊……果然,这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么?”

刘益守若有所思的看了阳休之一眼,接着问道:

“有没有人说说,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刘益守看着阳休之,眼神大有深意。

“主公,吴者,东吴也可以,吴王也可以,属下更倾向于吴王,也就是主公。

王者,统治也。三川者,黄河,洛水,洢水为三川,乃是河洛之地。泾水,渭水,洛水,亦为三川,乃是关中之地。

这四个字,便是说主公将会一统北方,此乃天意啊!将来主公若是北伐,便是上应天意,下承民意,怎么会不成功呢?”

阳休之对着刘益守深深一拜说道。

这踏马也能扯,真是拍马拍成神仙了,技近乎道啊!

刘益守身边王伟、斛律羡等人一时间大为惊叹。像阳休之这样拍马拍得如此高深莫测的,不说后无来者,起码也是前无古人了。

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似乎也是明摆着的。

“那便谢你吉言了,这块石头收起来,回头撂我书房吧。”

刘益守拍了拍阳休之的肩膀说道,没有点破其中的套路。

这一幕就此过去,在场众人谁也没有过多的在意。但此后不久,“吴王入三川”的谶言便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持续发酵。

以至于在北方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

人们对于权势的执着,那是远远超乎想象的。刘益守原本以为那些前来建康述职的各郡县太守与县令们,应该是冬至前才会赶到。

但除了蜀地的官员外,其他地方,包括广州以北一些地区地方主官,都迅速跑来建康述职,参与京察了。其速度之快,按脚程估算,应该是接到朝廷的政令后就立刻马不停蹄的赶路,没有一丝耽搁。

这不禁让刘益守高看了“怀柔政策”一头,脖子硬的人终究是少数,矫情避世的人也终究是少数,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观念非常普遍。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出来干事业的。

人们对要不要接济他人或有疑虑,但对于自身要不要发达,却是没有任何疑虑的。

有鉴于此,刘益守不得不将京察的日期提前,并亲自担任考核的主官。

不过考核的事情非常无聊,毕竟绝大部分地方官员,刘益守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他一直在京察考核的过程中打瞌睡,让陈元康主持大局。

这天,前来参与京察的太守与县令中,出现了一个刘益守熟悉的人物。

盱眙太守华皎!

刘益守瞬间就不困了,摆了摆手,让陈元康带着其他人出了尚书府的府衙大堂,就剩下不知道犯了什么错的华皎,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连看都不敢看大堂上端坐着,还面带微笑的刘益守。

“华太师……华太守,本王可是想念你想得紧啊!”

刘益守走上前去,哈哈大笑将弯腰行礼的华皎扶了起来。

“当年得吴王政令,一刻不敢懈怠……诚惶诚恐。如今来建康参与京察,一切听从吴王吩咐。”

华皎小心翼翼的说道。

他自认为京察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些年他在盱眙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把作为军屯的盱眙治理得井井有条。

比前任鱼弘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他自认是经得起刘益守检验的。

“不过啊,你这个太守已经当到头了。”

刘益守收敛笑容正色说道。

哈?

华皎一愣,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在盱眙很有民望,这些年办了很多实在事,政绩突出。刘益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华皎很有些不明白。

“不必紧张,来来来,过来坐,本王要跟你细说。”

刘益守拉着华皎到大堂主座旁边,二人对坐。

“尚书府其下新建的农田水利司,还缺一个主官。你在盱眙屯田颇有政绩,我打算让你担任此司的司曹,主管编修新的《农田水利法》,并且监督各地实施的情况。你就不必回盱眙当太守了,准备在建康安家吧。”

刘益守满脸欣赏的说道,鱼弘弄得盱眙大乱,能把那里治理好,还能出政绩的人,显然不止是一郡之才,必须要调到中枢来当官。

华皎大惊,完全没料到居然天上掉馅饼,一下子从太守提拔到了中枢的司曹。这两个职位可谓是云泥之别,司曹干得好,顺利的话当个尚书令也不过是几年时间而已。

比如说当初的朱异,到了中枢以后,只要皇帝信任,他可以很快就权势熏天。

作为官场老油条的华皎明白,太守这个职位,其实是破事最多,权力反而最小的鸡肋职务,中枢随便派个人都能压得地方上的太守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