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赵祯无遗憾(80)(第2/3页)

小张同学不知道《岳阳楼记》已经在创作当中,估计范仲淹再过个把月能写完。在大宋做个文化人要有好记性,许多文章都要背,往后十几年还有三苏崭露头角,读书人争相背诵苏文。

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读书人混口饭吃不容易啊。

萧靖:你可知足吧。

萧靖:人家庐陵欧阳修把手稿给你,多珍贵啊。

官家张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俨然一副“我很有文学素养”的样子。

张嫣不知道他曾经学过,她见他背得那么轻松,纳闷道:“怎么舅舅背书,看两眼就能背下来。我看了一早上,只记得庐陵欧阳修也。”

“因为我是官家嘛。”萧靖笑起来特别得瑟,“官家总是聪明一些的。”

张贵妃白眼一翻,他是说她笨不成?她细细品读老师的作品,评价道:“老师这日子过得滋润啊,你看看他写的游山玩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还有野味和野菜可食。”

“是挺逍遥的。”萧靖抽空回信欧阳修,“……永叔的学问和人品,朕是信得过的。可是叫你丢下一州百姓,回来教三个姑娘,是屈才了。朕想让你帮忙介绍人选,对于公主们的太傅有以下要求。”

“一、人品要好;二、学问要好,熟读经义,要会写文章和诗词;三、性情不能古板严肃,要懂得灵活变通,有几分诙谐;四、对小孩要有耐心和爱心;五、要懂得乐器,顺带给公主们教授音乐;六、书法要好……”

“先生的年龄要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年纪太小,人没定性,不够稳重。年纪太大的话,容易跟公主们产生沟通障碍,俗称代沟……”

收到信之后,欧阳修的表情是——

你是在为难我胖虎啊.jpg

他关起门来跟夫人吐槽:“官家的要求这般多,是想玉帝来给他教书不成?哦,玉帝也不成,玉帝老爷恐怕有几万岁,他不符合官家‘三十岁到四十岁’的要求。”

夫人杨氏捂着嘴在笑:“夫君难道不明白,官家是比着你来找吗?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我看夫君挺符合的。”

“啊,也对哦。”欧阳修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那么优秀的人 。

难怪他能教出贵妃这么优秀的学生,他膨胀了!

他对于教育大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再次私信给小张布置作业。他在赴任的途中遇到一个游人,对方的文章写得相当不错,针砭时弊,博辩宏伟,行文颇有汉朝贾谊的古风味道。

欧阳修和苏洵秉烛夜谈,得知他对方考过两次科举,不中。欧阳修安慰道:“我考的头两回科举也没中,第三次才考上的。明允(苏洵的字)继续打磨学问,你以后肯定能中的。”

苏洵对于自己没考上科举的两次经历,虽然沮丧,但没有太多失望。他聊起自己的儿子:“我若不中,我还有两个儿子。我教两个儿子自幼读书,他们学习很刻苦,肯定能中的。”

欧阳修在心里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哪个读书人不是自幼苦读?

哦,苏洵他不是。

苏洵挠了挠头发,不好意思地说:“我二十五岁才捧读经义,之前不过是胡乱混日子。要是叫我一次考中,这才叫没天理啊……”

欧阳修:我原以为我已经够天才了,原来有人比我更天才啊。

要是苏洵从小认真读书,这人得厉害成什么样子?

欧阳修给皇帝回信:“我认识一个人,祖籍眉州眉山的苏洵,年纪不是很大。他虽然没考上科举,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很好,词一般,但诗很棒。他工于书法,擅行草,家里世代会弹古琴。他亲自给二子轼和辙启蒙,应该是会教书的。我把我的琴拿出来,苏洵弹的《文王操》……”

萧靖收到欧阳修的信,刚开始一看——

这个人连科举都没考过啊?

仿佛没有大学文凭,来教他闺女?

官家不是特别满意,他认为科举成绩是古代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文凭,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他再往下看,欧阳修说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字叫轼、一个名字叫辙。

“欧阳修是不是收钱了?我给他出双倍!怎么有人给儿子取那么奇怪的名字呢?”萧靖把信递给张嫣看,“我看咱家闺女的名字起得真好,一听就特别有福气。别人家里轼和辙,一个叫车把手,一个叫车轮印,都不好听。”

张嫣赞同地点头:“苏轼、苏辙……是很奇怪的名字啊。”

“什么,苏轼和苏辙?哦,对了,他家姓苏啊!”

萧靖一拍脑袋,他居然刚才没反应过来。

苏轼的老爸是叫苏洵没有错,一门三苏,皆是唐宋八大家。官家细想一下,今年苏轼多少岁来着?这位小朋友会做饭烧东坡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