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番外:苏家(第2/3页)

谁知计划不如变化快,八娘要和宗室结亲!

苏洵当即改变方案,打算把五十万钱全部给八娘当嫁妆。他召开家庭会议,问两个儿子的意见:“你们大姐姐今年十八岁,她的婚事不能再耽搁了。轼儿和辙儿尚未考科举,不宜早婚。等你们考取功名的时候,指不定会得到相公们的(指宰相)青眼,榜下捉婿,有更好的小娘子愿意嫁给你们。”

只要男子有了功名,二三十岁都不算老,依旧能娶到好娘子。穷不是进士老爷缺点,只要他能当官,有的是富家小娘子愿意嫁过来。

目前最要紧的是女儿这一头!

八娘感动得泪眼汪汪,想要推辞:“家里不富裕,我不能带那么多钱走。我把钱财都拿走了,爹娘和大弟二弟吃喝什么?”

“这事儿你不用管,我有月俸,全家饿不死的。”苏洵看向两个儿子,“你们有没有异议?钱财给出去了,你们日后或贫或富,都不许怨怼八娘。”

苏轼点头:“我没有异议。”

苏辙跟着说:“我也没有。”

程氏握着八娘的手,将女儿拉到屋子里,跟她讲男女成亲的事宜。十四岁的苏辙抬头望天空,八娘能得到一门好亲事,赵家重视她,他替大姐姐感到高兴。

少年只是有些迷惘。

大姐姐要嫁人,他以后也要娶妻。他会娶一个什么样的小娘子呢?她如今在哪里呢?她喜欢什么?她喜欢读书吗?

他想娶一个会读书的小娘子,小娘子最好懂一些诗书,这样他们能聊得来。他的脸色微微发红,他希望小娘子好看一些。

“呸,苏辙,你怎么能如此肤浅呢?”半刻钟之后,少年在内心唾骂自己,“娶妻当娶贤,你以容貌来评价一个小娘子,这是不对的!”

==

嘉祐二年,十八岁的苏辙和兄长苏轼一同报名参加科举。

兄弟二人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得获得礼部会试的机会。只要他们通过礼部会试,便能进一步参加殿试,成为正式的进士老爷。

礼部会试的那一日,苏洵早早租下一辆马车,要送两个儿子出门考试。程氏在半夜里起来给一家子烧早饭,她一手撑着灶台,另一只抚着额头,觉得有些头晕。

“娘,你是不是不舒服?”苏轼路过厨房门口,想要给程氏帮忙。

“没事,就是火太旺了,热的。”程氏露出一个笑容,使劲把儿子推出去,“有这闲暇过来厨房,你还不如多背两本书!”

她喊道:“等饭做好了,我喊你过来吃。”

儿子考科举是全家的大事,她这点头晕的小毛病不算什么。

程氏做了有肉的炊饼,端出来,看着儿子们狼吞虎咽地咽下去。她见苏辙要伸手倒茶,劝道:“喝一点润润嗓子,那就差不多了。不要喝太多水,我怕你要出恭,作文章会中断。”

曹植说文若春华,思若涌泉,这一下子打断了,文章还怎么写下去?

苏洵赞同地说:“夫人说得对极了,你们两人第一次上场考科举,不要喝太多水。当年我去礼部考试的时候,不敢吃喝太多,最怕人有三急。”

苏辙抿了两口茶水,抬头看见程氏的脸色不太正常。

是那种病态的白。

他担忧地说:“娘,等我们出门考试,你有空就去医馆,抓几副好药吃吧。我听闻你们这个年纪的女子,底子虚,要多补补。”

“你娘还年轻呢,吃什么补药。”程氏心里一暖,小儿子是关心她的。

她今日胃口不佳,只吃了两口炊饼。她站在路口,目送着苏洵驾车,直到听不到马儿踢踏踢踏的跑动声,才转身回去。她想起屋子里的家务没做完,拿起一块布,想要把案上的碗筷收拾了。

“哐当——”

一声清脆的响声,是手里的瓷碗落到地上,摔成好几瓣。

程氏捂着脑袋,她的头越来越晕,眼前看的东西仿佛被盖上一条黑纱,叫她看不清切。她感受到一阵天旋地转,她站不稳,重重地摔在地上。

春天的地很凉,凉漫开来,沁入她的骨头和四肢。她完全睁不开眼,无力地躺在那儿。

作者有话说:

私设程氏是突发脑溢血。

历史上虚岁十九的苏轼和十七岁的苏辙顺利通过礼部会试,但是没参加那一年的殿试。因为程氏在那个时间点死了,兄弟二人丁母忧。

有参考宋朝婚俗,有参考帔坠的资料。宋朝的彩礼是很高的,男方给的彩礼高,大多数情况下女方出的嫁妆要更多。范仲淹在初订《义庄规矩》时规定:“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意思是族人要嫁女儿,老范愿意赞助三万块,姑娘二婚再嫁,他赞助两万块;族人要娶媳妇,老范出两万块,如果男子二婚,老范这回不给钱了。